1.十二經脈的命名,主要包含了下列哪些內容: A.陰陽、五行、臟腑 B.五行、手足、陰陽 C.手足、陰陽、臟腑 D.臟腑、手足、五行 E.以上均非 答案:C 解析:二十經脈的名稱是根據臟腑、手足、陰陽而定的。 2.手、足三陽經在頭部的分布規律是: A.陽明在前,太陽在側,少陽在后 D.太陽在前,少陽在側,陽明在后 C.少陽在前,陽明在側,太陽在后 D.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后 E.太陽在前,陽明在側,少陽在后 答案:D 解析:陽經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后,頭、身部均如此。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循行規律。 30.手陽明經、足陽明經的交接部位在: A.目內眥旁 B.目外眥旁 C.鼻翼旁 D.口角旁 E.顴骨旁 答案:C 解析: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通過鼻旁。手足太陽經交接在目內眥,手足少陽經交接在目外眥。
3.十二經之海是指: A.督脈 B.任脈 C.沖脈 D.帶脈 E.陰維脈 答案:C 解析:沖脈上至頭,下至足,通貫全身,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血?!敝Q。 A.足陽明經 B.任脈 C.督脈 D.沖脈 E.足太陰經 139.被稱作血海的經脈是: 答案:D 解析:沖脈與督、任脈、足陽陰、足少陰等經有聯系。故有“十二經脈之?!?、“血?!敝Q,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 140.被稱作五臟六腑之海的經脈是: 答案:D 解析:《靈樞·逆順肥瘦》: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32.在經絡系統中,具有離、入、出、合循行特點的是: A.奇經八脈 B.十二經別 C.十二經筋 D.十二皮部 E.十五絡脈 答案:B 解析:十二經別從十二經脈分出稱“離”,進入胸腹腔稱“入”,于頭頸部出來稱“出”,又與表里經脈會合稱“合”。 33.太陽經頭痛一般表現在: A.頂部 B.顳部 C.頂顳部 D.前額部 E.后枕部 答案:E 解析:太陽經循經于頭后部,故太陽經頭痛表現在后枕部。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頭痛的分經。 34.下列腧穴在五行配屬中,屬金的是: A.少府 D.大陵 C.陽溪 D.后溪 E.經渠 答案:E 解析:陰經經穴屬金;陽經井穴屬金。 A.井穴 B.滎穴 C.合穴 D.經穴 E.輸穴 145.曲池在五輸穴中,屬: 答案:C 146.太溪在五輸穴中,屬: 答案:E
35.在五輸穴中,合穴主要治療: A.心下滿 B.身熱 C.體重節痛 D.喘咳寒熱 E.逆氣而泄 答案:E 解析:《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36.脾之大絡,名為: A.天池 B.俞府 C.鳩尾 D.大包 E.虛里 答案:D 37.足陽明胃經的原穴是: A.內庭 B.陷谷 C.沖陽 D.解溪 E.豐隆 答案:C 解析:內庭為滎穴,陷谷為輸穴,解溪為經穴,豐隆為絡穴。 38.用背俞穴治療耳聾,應首選: A.肺俞 B.三焦俞 C.肝俞 D.腎俞 E.脾俞 答案:D 解析:背俞穴不但可治療與其相應的臟腑病癥,也可以治療與臟腑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癥。腎開竅于耳,故治耳聾取腎俞。 39.八會穴中的脈會穴是: A.陽陵泉 B.懸鐘 C.太淵 D.膻中 E.中脘 答案:C 解析:脈會太淵,筋會陽陵泉,懸鐘為髓會,膻中為氣會,中脘為腑會。
103.患兒,女,10歲。陣發性右上腹絞痛,伴惡心嘔吐,腹部平軟。用特定穴治療.應首選: A.原穴 B.絡穴 C.背俞穴 D.八會穴 E.下合穴 答案:E 解析:“合治內府”,故取下合穴治療。 40.與公孫穴相通的奇經是: A.沖脈 B.帶脈 C.陰維脈 D.陰蹺脈 E.任脈 答案:A 解析:“公孫沖脈胃心胸”。
A.后溪 B.公孫 C.太淵 D.列缺 E.內關 143.在八脈交會穴中,通任脈的是: 答案:D 解析:“列缺任脈行肺系”。 144.在八脈交會穴中,通督脈的是: 答案:A 解析:“后溪督脈內眥頸”。
A.12寸 B.13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141.橫骨上廉至內輔骨上廉的骨度分寸是:答案:D 142.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答案:C 41.手太陰肺經在上肢的分布是: A.內側前廉 B.外側前廉 C.內側中行 D.外側后廉 E.內側后廉 答案:A 解析:經絡頒布四肢內側為陰,外側為陽,上肢內側前緣及大指橈側端為手太陰,內側面中間為手厥陰,內側面后緣為手少陰。
42.尺澤穴位于: A.肱二頭肌腱橈側緣 B.肱二頭肌腱尺側緣 C.肱二頭肌腱橈側緣的肘橫紋中 D.肱二頭肌腱尺側緣的肘橫紋中 E.肱二頭肌腱尺側緣向外0.5寸處 答案: C 105.患者因肺腎陰虛,虛火妄動,脈絡受傷而致咯血。治療應首選: A.孔最 B.梁丘 C.隱白 D.太淵 E.定喘 答案:A 解析:陰經郄穴多治血癥??鬃顬槭痔幏谓涆а?,故用治咯血。 43.迎香穴位于: A.鼻孔外緣,旁開0.5寸 B.鼻翼外緣,旁開0.5寸 C.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 D.鼻翼上緣中點,旁開0.5寸 E.平鼻孔,當鼻唇溝中 答案:C 51.治療滯產,應首選: A.合谷 B.太沖 C.足三里 D.血海 E.至陰 答案:A 解析:《針灸大成》難產:補合谷,瀉三陰交。 104.患者外感風寒,咽喉赤腫疼痛,吞咽困難,咽干,咳嗽。治療應首選: A.合谷 B.內庭 C.太溪 D.魚際 E.廉泉 答案:A 解析:合谷穴主治火熱惡寒、咽喉腫痛、失喑、咳嗽。
44.臍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的腧穴是: A.不容 B.承滿 C.梁門 D.關門 E.滑肉門 答案:C 45.下列各穴中,常用于保健并具有強壯作用的穴位是: A.百會 B.腎俞 C.脾俞 D.足三里 E.氣海俞 答案:D 解析:足三里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46.下列各穴中,屬足太陰脾經的是: A.大橫 B.章門 C.期門 D.梁門 E.帶脈 答案:A 解析:章門、期門屬肝經,梁門屬胃經,帶脈屬膽經。
47.公孫穴位于: A.第一跖骨小頭后緣,赤白肉際處 B.第一跖骨小頭前緣,赤白肉際處 C.第一跖骨趾關節部,赤白肉際處 D.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緣,赤白肉際處 E.第一跖骨基底部后下緣,赤白肉際處 答案:D 48.血海穴位于: A.髕骨上緣中點上2寸 B.髕骨內上緣上2寸 C.髕骨外上緣上2寸 D.髕骨內下緣上2寸 E.髕骨外下緣上2寸 答案:B 49.耳屏前,下頒頜骨髁狀突后緣的腧穴是: A.下關 B.聽宮 C.聽會 D.耳門 E.顴醪 答案:B 50.采用背俞穴治療皮膚癢疹,應首選: A.肝俞 B.肺俞 C.脾俞 D.三焦俞 E.心俞 答案:B 解析:背俞穴不但可治療與其相應臟腑病癥,也可以治療與臟腑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癥。肺主皮毛,故皮膚癢疹首選肺俞。
52.懸鐘穴位于: A.外踝后緣中點上3寸,腓骨后緣 B.外踝前緣中點上3寸,腓骨后緣 C.外踝下緣中點上3寸,腓骨后緣 D.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后緣 E.外踝上緣中點上3寸,腓骨后緣 答案:D 53.球后穴位于眶下緣的: A.外1/3與內2/3交點處 B.內1/3與外2/3交點處 C.直對瞳孔處 D.外1/4與內3/4交點處 E.內1/4與外3/4交點處 答案:D 54.取頭、面、胸、腹部腧穴,最適宜的體位是: A.仰臥位 D.俯臥位 C.側臥位 D.俯伏坐位 E.側伏坐位 答案:A 名師點撥:本題題眼為針刺治療的取穴與體位。 55.捻轉補瀉法中,補法的操作手法是: A.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快 B.捻轉角度小,用力重,頻率快 C.捻轉角度大,用力輕,頻率快 D.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 E.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慢 答案:D 解析:捻轉補瀉:針下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
56.治療中風閉證,除選太沖、勞宮外還應為: A.水溝、 B.水溝、 C.下關、 D.中沖、 E.豐隆、 答案:B 解析:瀉水溝具開閉泄熱、醒腦開竅的作用。
57.治療因痰飲引起的嘔吐,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脾俞、章門 B.下脘、足三里 C.上脘、行間 D.梁門、內庭 E.膻中、豐隆 答案:E 解析:豐隆運脾胃之氣,為袪痰要穴;膻中調氣,使氣行而痰化。 108.患者,男,45歲。自覺心慌,時息時作,健忘失眠。治療應首選: A.三陰交 B.神門 C.足三里 D.太溪 E.合谷 答案:B 解析:神門為心經原穴,具有安神定悸的作用。 109.患者,男,70歲,家屬代訴:患者于今晨起床后半小時,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遺溺,手撒,四肢厥冷,脈細弱。治療用隔鹽灸,應首選: A.腎俞、太溪 B.關元、神闕 C.脾俞、足三里 D.胃俞、三陰交 E.三焦俞、內關 答案:B 解析:任脈為陰脈之海,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穴,為三焦元氣之所出,聯系命門真陽,為陰中含陽的穴位,元陽外脫,取之以救陽。神闕位于臍中,為真氣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二穴,以回垂絕之陽。 110.患者,男,50歲。肩關節疼痛,痛有定處,抬舉困難,夜間痛甚,勞累加劇。治療應首選: A.手太陽經穴 B.近取穴為主 C.分部近取穴與遠取穴相結合 D.循經取穴 E.手少陽經穴 答案:C 解析:根據痹證性質部位、發病部位分局部取穴和遠部取穴,以調和營衛,痹痛遂解。 111.患者,男,20歲。左踝部疼痛,行走時加重,喜溫熱,舌苔白,脈弦緊。治療應首選: A.申脈、照海、昆侖、丘墟 B.懸鐘、照海、丘墟、三陰交 C.太溪、昆侖、陽陵泉、解溪 D.太沖、太溪、照海、懸鐘 E.昆侖、懸鐘、陰陵泉、申脈 答案:A 解析:根據病所的經絡循行部位選穴,旨在疏通經絡氣血的阻滯,使營衛調和則風寒濕邪無所依附而痹痛遂解。故取踝部穴位治療。 112.患者,男,38歲。素有腰痛,近日因勞累后癥狀加重,腰部觸之僵硬,俯仰困難,其痛固定不移,舌紫暗,脈弦澀。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膈俞、次髎 B.命門、陽陵泉 C.腰陽關、養老 D.命門、志室 E.次謬、陽陵泉 答案:A 解析:膈俞為血會,合次髎以疏利膀胱經氣,消絡中瘀滯,腰肌勞損者宜之。 113.患者,女,45歲,失眠2個月,近日來人睡困難,有時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甚至徹夜不眠,舌苔薄,脈沉細。治療應首選: A.神門、內關 B.神門、膽俞 C.神門、三陰交 D.心俞、脾俞 E.心俞、足三里 答案:C 解析:本病治以養心安神為主,取心經原穴神門調理心經經氣,寧心安神,三陰交協調脾腎氣機。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失眠的證治。 114.患者,男,60歲,咳嗽1個月,勞累后加重,咳吐粘痰,胸皖痞悶,胃納減少,舌苔膩,脈濡滑,治療除取肺俞、太淵外,還應加: A.風門、大椎、合谷 B.章門、太白、豐隆 C.脾俞、胃俞、列缺 D.尺澤、列缺、外關 E.脾俞、太沖、陰陵泉 答案:B 解析:原穴為本臟真氣所輸注,故取肺原太淵與脾原太白,配肺俞、章門,健運脾土而利肺氣。豐隆可推動中焦脾胃之氣,使氣行津布,痰濕得化。 115.患者,女,40歲,嘔吐痰涎,伴頭暈,胸痞,心悸,舌苔白,脈滑。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列缺、尺澤 B.膻中、豐隆 C.曲池、外關 D.風池、尺澤 E.列缺、合谷 答案:B 解析:本證治療取豐隆運脾胃之氣,膻中調氣,使氣行而痰化。 116.患者,男,50歲。胃脘部經常隱隱作痛,時泛吐清水,喜暖惡寒.按之痛減,納差神疲,大便溏,舌苔白,脈弱。治療除取章門、內關、足三里外,還應加: A.脾俞、肝俞、下脘 B.脾俞、膽俞、上脘 C.脾俞、胃俞、中脘 D.胃俞、肝俞、三陰交 E.胃俞、膽俞、上巨虛 答案:C 解析:本證為中陽不振,脾、胃虛寒,故取背腹部俞募穴為主,胃俞與中脘,脾俞與章門為俞募配穴法,而輔以內關、足三里,和胃氣而定痛。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胃痛的證治。 117.患者,男,55歲。1年來每日黎明之前腹微痛,痛即泄瀉,或腸鳴而不痛,腹部和下肢畏寒,舌淡苔白,脈沉細: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胃俞、合谷 B.肝俞、內關 C.三焦俞、公孫 D.命門、關元 E.關元俞、三陰交 答案:D 解析:本證屬腎陽虛泄瀉,取命門、關元灸之為益命火、壯腎陽,以奏溫養脾腎、腐熟水谷之功,屬治本之法。 118.患者,男,18歲。腹痛2日,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渴,舌苔黃膩,脈滑數。治療應首選: A.合谷、中脘、氣海 D.合谷、天樞、上巨虛 C.合谷、下脘、關元 D.曲池、梁門、足三里 E.曲池、上巨虛、內關 答案:B 解析:痢疾主因暑濕之邪滯留腸腑,故取陽明之原合谷、大腸募穴天樞,下合穴上巨虛,三穴能通調大腸腑氣,使氣調而濕化滯行。 A.風池、太沖、合谷、內關、后溪 B.風池、百會、懸顱、俠溪、行間 C.上星、頭維、合谷、阿是穴 D.百會、通天、行間、阿是穴 E.率谷、太陽、俠溪、內庭 147.治療頭痛肝陽上亢證,應首選: 答案:B 解析:足厥陰經脈會于巔,足少陽經脈布于頭之兩側,取兩經之病部與循經遠取相配以平熄亢逆之風陽。 148.治療前頭痛風邪襲絡證,應首選: 答案:C 解析:前頭屬陽明,遠取陽明經穴合谷與病部近取相配,旨在疏通經絡之氣,含通則不痛之意。 A.膀胱俞、中極、行間、內庭 B.陰谷、腎俞、三焦俞、氣海、委陽 C.脾俞、胃俞、足三里、血海 D.三陰交、陰陵泉、膀胱俞、中極 E.關元、中極、足三里、腎俞 149.治療癃閉濕熱下注證,應首選: 答案:D 解析:本證由脾經濕熱之邪下注膀胱所致,膀胱為州都之官,氣化所出,濕熱蘊結,膀胱氣化失司,故分利脾經濕熱同時,取膀胱俞、中極,疏調下焦之氣而利濕熱。 150.治療癃閉腎氣不足證,應首選: 答案:B 解析:腎氣不足,命門火衰,治當以培補腎氣為主,取腎經合穴陰谷配腎俞用補法振奮腎經經氣。腎氣不足,致三焦決瀆無力,所以取三焦俞及其下合穴委陽以通調三焦氣機。灸任脈氣海以溫補下焦,達到補腎氣、理三焦、通尿閉的功效。 107.患者,女,26歲。非周期性子宮出血,量多、色紫紅、質稠.夾有血塊,腹痛拒按,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療應首選: A.氣海 B.中極 C.三陰交 D.隱白 E.太沖 答案:C 解析: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有補脾統血之作用,為治療婦科病的要穴。 119.患者,女,25歲。痛經2年,經行不暢,小腹脹痛拒按,經色紫紅,夾有瘀塊,血塊下后痛可緩解,舌有瘀斑,脈沉澀。治療應以哪組經穴為主: A.任脈、足少陰經 B.任脈、足陽明經 C.督脈、足厥陰經 D.任脈、足太陰經 E.督脈、足陽明經 答案:D 解析:本證治療應通調沖任,疏調脾經經氣,行瘀止痛,故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120.患者,男,50歲。右額面部束帶狀刺痛5天,局部皮膚潮紅,皮疹呈簇狀水皰,排列如帶狀,小便黃,大便于,舌紅苔薄黃,脈弦。治療除取血海、三陰交、太沖外,還應加: A.曲池、合谷、大椎 B.外關、合谷、俠溪 C.尺澤、合谷、大椎 D.風池、合谷、膈俞 E.曲池、合谷、支溝 答案:E 解析:曲池、合谷有泄熱作用,支溝為手少陽三焦經穴,疏利少陽經氣,解在表之邪毒。 106.患者牙痛劇烈,伴口臭,口渴,便秘,舌苔黃,脈洪。治療應首選: A.風池 B.外關 C.足三里 D.風門 E.內庭 答案:E 解析:內庭疏瀉足陽明胃經經氣,主治齒痛、咽喉腫痛、便秘、熱病。 針灸學模擬試題(二) 1.足三陰經從開始部位至內踝上8寸段的分布是(2004、2005) A.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B.厥陰在前,少陰在中,太陰在后 C.少陰在前,太陰在中,厥陰在后 D.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 E.太陰在前,少陰在中,厥陰在后 答案:D 解析:足三陰經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上八寸處足厥陰與足太陰經交叉后,循行在太陰與少陰之間。
2.分布于胸腹第二側線的經脈是 A.足太陰脾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陽明胃經 D.足厥陰肝經 E.足少陽膽經 答案:C 解析:胸腹部第一側線為足少陰腎經,第二側線為足陽明胃經,第三側線為足太陰脾經,第四側線為足厥陰肝經。
3.十二經脈中,陰經與陰經的交接部位在 A.胸部 B.腹部 C.胸腹部 D.四肢內側 E.指(趾)內側端 答案:C 解析:十二經脈中陰經與陽經交接部位在指(趾)內側端,陰經與陰經交接部位在胸腹部,陽經與陽經交接部位在頭面部。 4.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接部位是 A.目外眥 B.目內眥 C.目中 D.目內眥下 E.目外眥上 答案:B 解析: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均通于目內眥。手足少陽經交接在目外眥。
5.陽脈之海指的是 A.陽蹯脈 B.陽維脈 C.帶脈 D.督脈 E.沖脈 答案:D 解析:督脈與六陽經有聯系,稱為“陽脈之?!?。
6.外邪由皮毛傳入臟腑的途徑,依次是 A.絡脈→孫脈→經脈 B.孫脈→經脈→絡脈 C.經脈→孫脈→絡脈 D.絡脈→經脈→孫脈 E.孫脈→絡脈→經脈 答案:E 7.下列腧穴在五行配屬中,屬火的是 A.少府 B.大陵 C.后溪 D.曲泉 E.經渠 答案:A 解析:陰經滎穴屬火,陽經經穴屬火。
8.在五輸穴中,滎穴主要治療 A.心下滿 B.身熱 C.體重節痛 D.喘咳寒熱 E.逆氣而泄 答案:B 解析: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9.心包經的原穴是 A.神門 B.間使 C.大陵 D.內關 E.太淵 答案:C 解析:神門為心經原穴,間使為心包經經穴,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太淵為肺經原穴。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原穴。 10.心經的絡穴是 A.少府 B.神門 C.陰郄 D.靈道 E.通里 答案:E 解析:少府為心經滎穴,神門為心經原穴,陰郄為心經郄穴,靈道為心經經穴。 A.太淵 B.合谷 C.后溪 D.內關 E.陽池 49.既是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的腧穴是 答案:D 解析:內關為心包絡穴通陰維脈。 50.既是原穴,又是八會穴的腧穴是 答案:A 解析:太淵為肺經原穴,為脈會。
A.五臟六腑病證 B.表里經脈病證 C.五臟病證 D.六腑病證 E.急性病證 51.絡穴主要治療 答案:B 解析:絡穴具有聯絡表里兩經的作用,治療表里經脈病證。 52.原穴主要治療 答案: A 解析: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治療五臟六腑病證。 A.足三里 B.陽陵泉 C.懸鐘 D.足臨泣 E.公孫 53.八會穴中的筋會穴是 答案:B 解析:陽陵泉位于膝下,膝為筋之府。
54.八脈交會穴中通帶脈的是 答案:D 解析:足臨泣通過足少陽膽經過季脅與帶脈相通。
11.膀胱經的郄穴是 A.中都 B.外丘 C.梁丘 D.地機 E.金門 答案:E A.地機 B.養老 C.外丘 D.郄門 E.梁丘 55.手太陽小腸經的郄穴是 答案:B 56.足陽明胃經的郄穴是 答案:E 12.下合穴中可治療腸癰、痢疾的是 A.足三里 B.上巨虛 C.下巨虛 D.委中 E.陽陵泉 答案:B 解析:上巨虛為大腸經下合穴“合治內府”。 13.在八脈交會中,與后溪相通的奇經是 A.任脈 B.督脈 C.陽維脈 D.陽蹯脈 E.沖脈 答案: B 解析:“后溪督脈內眥頸”。 14.骨度分寸規定,髀樞至膝中的距離是 A.13寸 B.14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答案:E 15.聯系舌根,分散于舌下的經脈是 A.足厥陰肝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太陰脾經 D.足陽明胃經 E.足少陽膽經 答案:C 解析:脾經“連舌本,散舌下” A.血海 B.少海 C.小海 D.照海 E.氣海 60.屬足太陰脾經的腧穴是 答案:A 16.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中的腧穴是 A.神門 B.大陵 C.列缺 D.太淵 E.內關 答案:A A.足太陽膀胱經 B.足陽明胃經 C.足少陽膽經 D.手少陽三焦經 E.手太陽小腸經 57.至目外眥,轉入耳中的經脈是 答案:E 解析:手太陽小腸經缺盆部支脈:沿頸部,上達面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 58.從耳后,入耳中至目外眥之下的經脈是 答案:D 解析:手少陽三焦經耳部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于面頰部,到達目外眥,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17.治療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 A.合谷 B.至陰 C.三陰交 D.太沖 E.足三里 答案:B 解析:至陰主治胎位不正、難產。
18.沿腹中線旁開5分,胸中線旁開2寸到達鎖骨下緣的經脈是 A.足陽明胃經 B.手太陰肺經 C.足少陰腎經 D.足太陰脾經 E.足厥陰肝經 答案:C 19.下列腧穴中,歸經錯誤的是 A.合谷-大腸經 B.太溪-肝經 C.列缺-肺經 D.陽陵泉-膽經 E.陰陵泉-脾經 答案:B 解析:太溪為足少陰腎經輸穴。 A.血海 B.少海 C.小海 D.照海 E.氣海 59.屬足少陰腎經的腧穴是 答案:D 20.百會穴在頭正中線上,其具體位置在 A.入前發際7寸 B.入前發際5寸 C.入后發際6寸 D.頭頂旋毛中 E.兩耳連線上 答案:B
21.四縫穴的位置在 A.手1—5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B.手1~4指掌側,指骨關節橫紋中點處 C.手2-5指掌側,近端指骨關節橫紋中點處 D.手l—4指掌側,近端指骨關節橫紋中點處 E.手2~5指掌側,掌指關節橫紋中點處 答案:C 22.針刺淺薄部位腧穴,應用 A.指切進針法 B.挾持進針法 C.提捏進針法 D.舒張進針法 E.套管進針法 答案:C 24.提插補瀉法中,補法的操作手法是 A.輕插重提,幅度小,頻率快 B.輕插重提,幅度小,頻率慢 C.重插輕提,幅度大,頻率快 D.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快 E.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 答案:E 解析: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 25.隔姜灸可用于治療 A.寒性嘔吐腹痛 B.哮喘 C.瘰疬 D.瘡瘍 E.小兒臍風 答案:A 解析: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6.下列病癥,不宜用三棱針治療的是 A.高熱驚厥 B.中風脫證 C.中暑昏迷 D.急性腰扭傷 E.喉蛾 答案:B 解析:三棱針刺具有開竅泄熱、活血袪瘀、疏經通絡,治療頑固性痹癥的作用。 27.治療咳嗽肝火爍肺證,應首選 A.肝俞、魚際、俠溪、陰陵泉 B.肺俞、尺澤、陽陵泉、太沖 C.中府、豐隆、肺俞、太淵 D.列缺、合谷、行間、章門 E.肝俞、肺俞、太淵、章門 答案:B 解析:本癥取手太陰、足厥陰經穴為主,肺俞調肺氣,尺澤為肺經合穴,瀉之以清肺熱;陽陵泉、太沖清泄肝膽二經邪熱。 28.治療熱結型便秘,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脾俞、胃俞 B.氣海、神闕 C.關元、命門 D.合谷、曲池 E.中脘、行間 答案:D 解析:合谷、曲池瀉陽明之熱。 31.患者,女,43歲。眩暈2個月,加重1周,昏眩欲仆,神疲乏力,面色咣白,時有心悸,夜寐欠安,舌淡,脈細。治療應首選 A.風池、肝俞、腎俞、行間、俠溪 B.豐隆、中脘、內關、解溪、頭維 C.百會、上星、風池、豐隆、合谷 D.脾俞、足三里、氣海、百會 E.百會、太陽、印堂、合谷 答案:D 解析:本證為眩暈氣血不足型,治當從培補脾胃著手。取脾俞、足三里能運化水谷,生精化血,以資生化之源。百會、氣海屬任督兩脈,二穴能補氣以運血,使髓海得以充養而眩暈自止。
32.患者,男,22歲。頭痛,以后頭部為主,陣陣發作,痛如錐刺,時有脹痛,每當受風或勞累時疼痛加重,舌苔薄,脈弦。治療應首選 A.后頂、天柱、昆侖、阿是穴 B.百會、通天、行間、阿是穴 C.上星、頭維、合谷、阿是穴 D.通天、頭維、太沖、阿是穴 E.頭臨泣、目窗、前頂、阿是穴 答案:A 解析:后頭痛為太陽頭痛,治療取足太陽經穴昆侖配以局部后頂、天柱,以達通絡止痛目的。 33.患者,女,59歲。兩膝關節紅腫熱痛,尤以右膝部為重,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并見身熱,口渴,舌苔黃燥,脈滑數。治療除選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外,還應加 A.大椎、曲池 B.腎俞、關元 C.脾俞、氣海 D.脾俞、胃俞 E.腎俞、合谷 答案:A 解析:本證為熱痹,取大椎、曲池清熱解表以治熱痹。 34.患者,男,48歲。腰痛,起病緩慢,隱隱作痛,綿綿不已,腰腿疫軟乏力,腰冷,脈細。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風府、大杼、陽陵泉 B.命門、志室、太溪 C.人中、風府、足三里 D.風府、三陰交、太沖 E.風府、足三里、血海 答案:B 解析:本證為腎虛腰痛,灸命門、補志室,以補腎中真陽,太溪為足少陰腎經之原穴,為臟病取原之意。 35.患者,男,47歲。下肢弛緩無力1年余,肌肉明顯萎縮,功能嚴重受限,并感麻木,發涼,腰疫痠,頭暈,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療應首選 A.陽明經穴 B.太陽經穴 C.督脈經穴 D.少陽經穴 E.厥陰經穴 答案:A 解析:“治萎獨取陽明”,故首選陽明經穴。 36.患者,女,45歲。失眠2年,經常多夢少寐,入睡遲,易驚醒,平常遇事驚怕,多疑善感,氣短頭暈,舌淡,脈弦細。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心俞、厥陰俞、脾俞 B.心俞、腎俞、太溪、足三里 C.心俞、膽俞、大陵、丘墟 D.肝俞、間使、太沖 E.脾俞、胃俞、足三里 答案:C 解析:本證不寐屬心膽虛怯,取心經、膽經腧穴以寧心安神。 37.患者,女,53歲??人栽掠?,加重1周,咳引胸脅疼痛,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舌苔黃少津,脈弦數。治療應首選 A.足陽明、手陽明經穴 B.手太陰、手陽明經穴 C.手陽明、足厥陰經穴 D.足厥陰、手太陰經穴 E.手太陰、足太陰經穴 答案:D 解析:肝火咳嗽,取手太陰、足厥陰經穴。 38.患者,女,40歲。嘔吐清水,胃部不適,食久乃吐,喜熱畏寒,身倦,便溏,小便可,舌苔白,脈遲。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上脘、胃俞 B.肝俞、太沖 C.腎俞、太溪 D.膽俞、丘墟 E.次醪、血海 答案A 解析:胃寒嘔吐,取上脘灸之可溫胃散寒,胃俞、中脘俞募配穴奏通降胃氣之功。 39.患者,男,42歲。胃脘脹痛,攻痛連脅,噯氣頻作,并嘔逆酸苦,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脈沉弦。治療應首選 A.足陽明、足厥陰經穴 B.足陽明經穴 C.手、足少陽經穴 D.任脈、足太陰經穴 E.足太陽、督脈經穴 答案:A 解析:肝氣犯胃胃痛應取足陽明、足厥陰經穴。 40.患者,男,30歲。兩天前因食不潔水果,出現腹痛腹瀉,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中脘、氣海 B.中脘、內關 C.行間、足三里 D.曲池、內庭 E.脾俞、腎俞 答案:D 解析:此證為濕熱痢,曲池、內庭分別為大腸合穴和胃經滎穴,可清泄腸胃濕熱。 41.患者,女,23歲。痛經9年,經行不暢,小腹脹痛,拒按,經色紫紅,夾有血塊,血塊下后痛即緩解,脈沉澀。治療應首選 A.足三里、太沖、三陰交 B.中極、次醪、地機 C.合谷、三陰交 D.曲池、內庭 E.合谷、歸來 答案:B 解析:本證治療以通調沖任、行瘀止痛,取任脈中極通調沖任脈氣,脾經郄穴地機能疏調脾經經氣而止痛;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效穴。 42.患兒,男,3歲。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時有口干腹脹,不思飲食,煩躁啼哭,毛發稀疏,大便如米泔,舌苔黃膩,脈細。治療應首選 A.下脘、足三里、四縫、商丘 B.上脘、三陰交、太沖、解溪 C.下脘、中脘、上脘、內庭 D.下脘、上脘、四縫、足三里 E.中脘、合谷、曲池、四縫 答案:A 解析:疳積當取下脘以和胃理腸清熱,足三里可以扶土以補中氣,商丘能健脾化積消滯,四縫為治疳積經驗效穴。 43.患者,男,36歲。右下腹疼痛1天?;颊?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臍周疼痛,繼而轉移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劇,痛處固定不移,伴有發熱,惡心,舌苔黃薄而膩,脈弦數。治療應首選 A.足三里、闌尾、曲池、天樞 B.合谷、委中、天樞、太沖 C.梁門、幽門、上巨虛、足三里 D.合谷、三陰交、太沖、內庭 E.上巨虛、陰陵泉、內關、合谷 答案:A 解析:“合治內府”取胃經合穴足三里疏導足陽明經腑氣,闌尾為治療闌尾炎之有效穴,曲池為大腸經合穴,瀉之以疏泄腸中熱邪,天樞為大腸募穴,通調腸腑氣機。 29.治療腎虛型牙痛,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外關、風池 B.太溪、行間 C.太溪、外關 D.太沖、曲池 E.太沖、陽溪 答案:B 解析:太溪補腎陰,行間瀉肝火,故能治腎陰虛牙痛。 44.患者,男,43歲。兩耳轟鳴,按之不減,聽力減退,兼見煩躁易怒,咽干,便秘,脈弦。治療應首選 A.手、足太陰經穴 B.手、足少陰經穴 C.手、足少陽經穴 D.手陽明經穴 E.足太陽經穴 答案:C 解析: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繞行于耳之前后,“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故取手、足少陽經穴治療耳鳴。 45.患者,女,31歲。右側牙痛3天,齦腫,痛劇,伴口臭,口渴,大便3日未行,舌苔黃,脈洪。治療除取頰車、下關穴外,還應加 A.外關、風池 B.太溪、行間 C.中渚、養老 D.合谷、內庭 E.太沖、曲池 答案:D 解析:本證治療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合谷清手陽明之熱,頰車、內庭、下關疏泄足陽明經氣。 30.治療昏迷,癲癇,高熱,咽喉腫痛,應首選 A.四縫 B.十宣 C.八邪 D.合谷 E.曲池 答案:B 解析:十宣穴主治昏迷、癲癇、高熱、咽喉腫痛。 46.患者,男,68歲。家屬代訴:患者于今日下午外出散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張,鼻鼾息微,遺尿,汗出,四肢厥冷,脈細弱。治療應首選 A.督脈經穴,灸法 B.任脈經穴,灸法 C.背俞穴,灸法 D.足陽明經穴,灸法 E.足厥陰經穴,針刺用瀉法 答案:B 解析:任脈為陰脈之海,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絕之陽,治療中風脫癥。 47.患者,男,22歲。發熱惡寒,寒重熱輕,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脈浮緊。治療應首選A A.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陽經穴 B.手少陰、手太陽、手太陰經穴 C.手太陰、足太陽、手少陽經穴 D.手太陰、手少陽、足少陽經穴 E.手陽明、足陽明、手太陰經穴 答案:A 解析:本證治以袪散風寒表邪主。肺合皮毛,太陽主一身之表,太陰與陽明為表里,故取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陽經穴為主。 48.患者,女,50歲。家屬代訴:剛才與人爭吵,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見面色蒼白,汗出,四肢逆冷,脈細緩。治療應首選D A.百會、神庭、印堂、太陽 B.百會、囟會、人中、承漿 C.通天、四神聰、神門、液門 D.人中、合谷、足三里、中沖 E.三陰交、合谷、神門、大陵 答案:D 解析:暈厥治以蘇厥醒腦為主。人中通督脈,位居任督交接處,督脈入腦,上巔,取之以接續陰陽經氣,施捻轉法有開竅醒腦作用。中沖為手厥陰經的井穴,刺之可調陰陽經氣,為治療昏厥之要穴。合谷、足三里分屬手、足陽明經原、合穴,陽明系多氣多血之經,針施補法,推動氣血循經上注清竅而醒腦。 針灸學模擬試題(三) 22.足三陰經從起始部至內踝上8寸段的 分布是 A.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 B.厥陰在前,少陰在中,太陰在后 C.少陰在前,太陰在巾,厥陰在后 D.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E.太陰在前,少陰在中,厥陰在后 答案:A 解析:足三陰經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上八寸處足厥陰與足太陰經交叉后,循行在太陰與少陰之間。 29.“陰脈之?!笔侵?br/>A.帶脈 B.任脈 C.沖脈 D. 陰蹺脈 E.陰維脈 答案:B 解析: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系,稱為“陰脈之?!?。
30. 十二經脈中,相表里的陰經與陽經的 交接部位在 A.四肢部 B.胸部 C.腹部 D.頭部 E.面部 答案:A 解析:陰經與陽經多在四肢部銜接。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相接。陰經與陰經在胸部交接。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脈交接規律。 31.外邪由皮毛傳入臟腑的途徑,依次是 A.絡脈一孫脈一經脈 B.絡脈一經脈—孫脈 C.經脈一孫脈一絡脈 D.孫脈—絡脈—經脈 E.孫脈一經脈一絡脈 答案:D 解析:孫絡分布范圍最廣,最先接觸到病邪。疾病發展由表及里從孫絡、絡脈、經脈逐步深入。
32.下列各項,在五輸穴中屬“水”的是 A.少府 B.大陵 C.后溪 D,曲泉 E.經渠 答案:D 解析:陰經合穴屬水;陽經滎穴屬水。
33.心經的原穴是 A.神門 B.間使 C.大陵 D.內關 E.太淵 答案:A 解析:心經原穴神門,間使為心包經經穴,大陵為心包經原穴,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太淵為肺經原穴。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原穴內容。 34.在五輸腧穴中,輸穴主治 A.身熱 B.心下滿 C.體重節痛 D.喘咳寒熱 E.逆氣而泄 答案:C 解析: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35.治療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 A.隱白 B.至陰 C.太沖 D.昆侖 E.三陰交 答案:B 解析:至陰主治治位不正、難產。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至陰的主治作用。 36.大腸的下合穴是 A.委中 B.足三里 C.上巨虛 D.下巨虛 E,陽陵泉 答案:C 解析:委中為膀胱下合穴,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下巨虛為小腸下合穴,陽陵泉為膽經下合穴。
39.公孫穴所通的旬奇經是 A.任脈 B.督脈 C.沖脈 D.陽維脈 S.陽蹺脈 答案:C 解析:公孫沖脈胃心胸。
38.“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的經脈是 A.足厥陰肝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少陽膽經 D.足太陰脾經 E.足陽明胃經 答案:A 解析:《靈樞·經脈》“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肝經的循行。 39.心經的郄穴是 A.少府 B.神門 C.陰郄 D.靈道 E.通里 答案:C 解析:陰郄為心經郄穴,少府為心經滎穴,神門為心經原穴,靈道為心經經穴,通里為心經絡穴。
40. 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接 部位是 A.目外眥 B.目內眥 C.目中 D.鼻旁 E.口角旁 答案:B 解析:兩經均通于目內眥。手足少陽經交接在目外眥,手足陰明經交接于鼻旁。
41.下列穴位歸經,錯誤的是 A.太白-肝經 B.列缺-肺經 C.合谷-大腸經 D.陽陵泉-膽經 E.陰陵泉-脾經 答案:A 解析:太白歸脾經。
42.太溪穴位于 A.內踝下緣凹陷處 B.外踝下緣凹陷處 C.內踝前下方凹陷中 D.外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E.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答案:E 43.治療便秘氣滯證,除選取主穴外,應加用的腧穴是 A.脾俞、胃俞 B.氣海、神闕 C.關元、命門 D.合谷、曲池 E.中脘、行間 答案:E 解析:本證治療取腑會中脘通降腑氣,肝郁氣滯,瀉行間以疏肝氣。
44.針刺肌肉淺薄部位的腧穴,常用的進針法是 A.指切 B.挾持 C.舒張 D.提捏 E.套管 答案:D 解析:指切多用于短針進針,舒張多用于皮膚松弛部位,提捏多用于皮肉淺薄處。
45.下列哪項屬行針基本手法 A.捻轉法,震顫法 B.提捅法,彈針法 C.震顫法,彈針法 D,提插法,刮柄法 E.提插法,捻轉法 答案:E 解析:行針基本手法是針刺的基本動作,有提插、捻轉兩種。
46.提插補瀉法中,瀉法的操作手法是 A.重插輕提,幅度大,頻率快 B.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快 C.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 D.輕插重提,幅度小,頻率快 E.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 答案:E 解析: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47.手三里位于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 A.5寸 B.4寸 C.3寸 D.2寸 E.1寸 答案:D 48.下列哪項不宜用三棱針治療 A.高熱 B.脫證 C.昏迷 D.驚厥 E.咽痛 答案:B 解析:三棱針刺法具有開竅泄熱、活血袪瘀、疏經通絡,治療頑固性痹癥的作用。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三棱針的作用。 49.治療咳嗽肝火爍肺證,應首選 A.肝俞、魚際、俠溪、陰陵泉 B.肺俞、尺澤、陽陵泉、太沖 C.中府、豐隆、肺俞、大淵 D.列缺、合谷、中府、章門 E.肝俞、肺俞、太淵、章門 答案:B 解析:本癥取手太陰、足厥陰經穴為主,肺俞調肺氣,尺澤為肺經合穴,瀉之以清肺熱;陽陵泉、太沖清泄肝膽二經邪熱。 50.治療風火牙痛,除選取主穴外,應加用的腧穴是 A.太溪、行間 B.太溪、外關 C.大太沖、曲池 D.大太沖、陽漠溪 E.外關、風池 答案:E 解析:外關、風池疏解表邪,有袪風熱作用。
51.脾經的郄穴是 A.外丘 B.粱丘 C.中都 D.地機 E.金門 答案:D 解析:地機為脾經郄穴,外丘為膽經郄穴,梁丘為胃經郄穴,中都為肝經郄穴,金門為膀胱經郄穴。
52.髀樞至膝中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答案:E 51.分布于胸腹第一側線的經脈是 A.足太陰牌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少陽膽經 D.足陽明胃經 E.足厥陰肝經 答案:B 解析:胸腹部第一側線經脈是足少陰腎經,第二側線為足陽明胃經,第三側線為足太陰脾經,第四側線為足厥陰肝經。
54.位于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巾中的腧穴是 A.列缺 B,大陵 C.神門 D.太淵 E.內關 答案:C 55.治療昏迷,高熱,應首選 A.四縫 B,曲池 C.八邪 E.十宜宣 D.合谷 答案:E 解析:十宣穴主治昏迷、癲癇、高熱、咽喉腫痛。
56.循行于腹中線旁開2寸,胸中線旁開4寸的經脈是 A.手太陰肺經 B.足陽明胃經 C.足少陰腎經 D.足太陰脾經 E.足厥陰肝經 答案:B 解析:胸腹部第一側線經脈是足少陰腎經,第二側線為足陽明胃經,第三側線為足太陰脾經,第四側線為足厥陰肝經。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脈胸腹部循行規律。 100.患者,男,52歲。嘔吐清水,胃部不適,喜熱畏寒,身倦,便溏,小便可,舌苔白,脈遲。治療除取主穴外,應加用的腧穴是 A.上脘、胃俞 B.肝俞、太沖 C.腎俞、太溪 D.脾俞,丘墟 E.胃俞、血海 答案:A 解析:寒客胃脘嘔吐,取上脘灸之可溫胃散寒,背俞穴胃俞配中脘可奏通降胃氣之功。
102.患者,男,22歲。頭痛,以前頭部為主,疼痛陣作,捕如錐刺,每當受風或勞累時疼痛加重,舌苔薄,脈弦。治療應首選 A.后頂、天柱、昆侖、阿是穴 B.百會、通天、行間、阿是穴 C.上星、頭維、合谷、阿是穴 D.通天、頭維、太沖、阿是穴 E.頭臨泣、目窗、前頂、阿是穴 答案:C 解析:前頭屬陽明,遠取陽明經穴合谷與病部近取配,旨在疏通經絡之氣,含通則不痛之意。
105.患者,女,72歲。1小時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日合口張,遺尿,汗出,四肢厥冷,脈細弱。治療應首選 A.背俞穴,灸法 B.任脈經穴,灸法 C.督脈經穴,灸法 D. 足陽明經穴,灸法 E.足厥陰經穴,毫針瀉法 答案:B 解析:任脈為陰脈之海,用大艾炷重灸,可以回垂絕之陽,治療中風脫癥。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中風脫癥的證治。 106.患者,女,43歲。眩暈半年,加重1周,伴神疲乏力,面色白,時有心悸,夜寐欠安,舌淡,脈細。治療應首選 A.風池、肝俞、腎俞、行間 B.中脘、內關、解溪、頭維 C.白百會、上星、風池、豐隆 D.百會、人陽、印堂、合谷 E.脾俞、足三里、氣海、百合會 答案:E 解析:本證為氣血不足眩暈,治以培補脾胃為主,取脾俞、足三里能運化水谷,生精化血,以資生化之源。百會、氣海屬任督兩脈,二穴能補氣以運血,使髓海得以充養而眩暈自止。
107.患者,女,48歲。兩膝關節紅腫熱痛,兼身熱,口渴,舌苔黃燥,脈滑數。治療除選取主穴外,應加用的腧穴是 A. 大椎、曲池 B.血海、曲池 C. 脾俞、氣海 D.胂脾俞、胃俞 E.腎俞、合谷 答案:A 解析:本癥為熱痹,取大椎、曲池清熱解表以治熱痹。
108.患者,女,62歲。腰部隱隱作痛2年,下肢酸軟乏力,腰冷,脈細。治療除選取主穴外,應加用的腧穴是 A.風府,大桿、陽陵泉 B.風府、足三里,血海 C.風府、三陰交、太沖 D.水溝、風府、足三里 E.命門、志室、太溪 答案:E 解析:腎虛腰痛灸命門、補志室,以補腎中真陽。太溪為足少陰經之原穴,為臟病取原之意。
100.患者,女,26歲。下肢弛緩無力1年余,肌肉明顯萎縮,功能嚴重受限,并感 麻木,發涼,腰瘦痠,頭暈。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療應選取何經穴為主 A.督脈經 B.太陽經 C.陽明經 D.少陽經 E.厥陰經 答案:C 解析:“治痿獨取陽明”,故取陽明經穴為主。
110.患者,女,45歲。失眠2年,多夢少寐,入睡遲,易驚醒,多疑善驚,氣短頭暈,舌淡,脈弦細。治療除選取主穴外,應加用的腧穴是 A.心俞、厥陰俞、脾俞 B,肝俞、間使、太沖 C.脾俞、胃俞、足三里 D.心俞、膽俞、大陵、丘墟 E.心俞、腎俞、太溪、足三里 答案:D 解析:本證不寐屬心膽虛怯,取心經、膽經背俞穴、膽經原穴以寧心安神。
111.患兒,男,3歲。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時有口千干腹脹,不思飲食,煩躁啼哭,毛發稀疏,大便如米泔,舌苔黃膩,脈細。在取相應經穴治療的同時應加用的腧穴是 A.四縫 B.二白 C.八邪 D.八風 E.十宣 答案:A 解析:四縫主治小兒疳積、百日咳。
112.患者,女,53歲??人栽掠?,加重1周,咳引胸脅疼痛,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舌苔黃少津,脈弦數.治療應選取何經穴為主 A.手太陰、手陽明經 B.手太陰、足太陰經 C.足陽明、手陽明經 D,足太陰、足厥陰經 E.足厥陰、手太陰經 答案:E 解析:肝火爍肺咳嗽以手太陰、足厥陰經穴為主,以清肺熱、泄肝經邪熱。
113.患者,男,42歲。胃脘脹癇痛,攻痛連脅,噯氣頻作,嘔逆酸苦,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脈沉弦。治療應選取何經穴為主 A.手、足陽明經 B.手、足少陽經 C.足陽明、足厥陰經 D.任脈、足太陰經 E.足太陽經、督脈 答案:C 114.患者,男,28歲。1天前因飲食不沽潔,出現腹痛腹瀉,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療除選取主穴外,應加用的腧穴是 A.中脘、上脘 B.中脘、內關 C,曲池、內庭 D,脾俞、下脘 E.行間、足三里 答案:C 解析:本證為濕熱痢,曲池、內庭分別為大腸合穴和胃經滎穴,可清泄腸胃濕熱。
115.患者,女,26歲。痛經9年,經行不暢,小腹脹痛,拒按,經色紫紅,夾有血塊,脈沉澀。治療應首選 A.足三里、太沖、三陰交 B.合谷、氣海、三陰交 C.曲池、內庭、三陰交 D.中極、次骸、地機 E.合谷、歸來、脾俞 答案:D 解析:本癥治以通調沖任,行瘀止痛為主。中極為任脈穴,可通調沖任脈氣、地機為脾經郄穴,能疏調脾經經氣而止痛。次髎為治痛經的經驗有效穴。
116.患者,男,36歲。右下腹疼痛1天?;颊?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臍周疼痛,繼而轉移至右下腹,以于手按之,其痛加劇,痛處固定不移,伴有發熱,惡心,舌苔黃薄而膩,脈弦數。治療應首選 A.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內庭 B.足三里,闌尾、曲池、天樞 C.合谷、委中、天樞、太沖 D.粱門、幽門、上巨虛、足三里 E.上巨虛、陰陵泉、內關、合谷 答案:B 解析:本證為腸癰,據“合治內府”取胃經合穴足三里以疏導足陽明經腑氣,闌尾為治療闌尾炎之有效穴,曲池為大腸經合穴,瀉之以疏泄腸中熱邪,取大腸募穴天樞,以通調腸腑氣機。
117.患名,男,36歲。上齒劇痛3天,伴口臭,口渴,便秘,舌苔黃,脈洪。治療應首選 A.風池 B.外關 C.足三里 D.內庭 E.地倉 答案:D 解析:內庭主治齒痛、喉痹、鼻衄等。
118.患者,男,43歲。兩耳轟鳴,按之不減,聽力減退,兼見煩躁易怒,咽干,便秘,脈弦。治療應選取何經穴為主 A.手、足太陰經 B.手、足少阱經 C.手、足少陽經 D.手、足陽明經 E.手、足太陽經 答案:C 解析: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繞行于耳之前后,“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故取之。
119.患者,男,22歲。發熱惡寒,寒重熱輕,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脈浮緊。治療應選取何經穴為主 A.手少陰、手太陽、手太陰經 B.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陽經 C.手太陰、足太陽、手少陽經 D.于陽明、足陽明,于太陰經 E.于太陰、于少陽、足少陽經 答案:B 解析:本證風寒感冒以袪散風寒表邪為主,肺主皮毛,太陽主一身之表,太陰、陽明為表里,以達散風寒、宣肺氣之目的。
120.患者,男,30歲.口角歪向右側,左眼不能閉合2天,左側額紋消失,治療應選取何經穴為主 A.手、足少陽經 B.手、足太陰經 C.手、足太陽經 D.手、足厥陰經 E.手、足陽明經 答案:E 解析:本病為風寒侵襲面部陽明、少陽脈絡,故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手足少陽經穴為輔。
A.陽池 B.合谷 C.后溪 D.內關 E. 太淵 125.既是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的腧穴是 答案:D 解析:內關通陰維脈、手少陽三焦經絡穴。 126.既是原穴,又是八會穴的輸腧穴是 答案:E 解析:太淵為脈會,手太陰肺經原穴。 A.足三里 B.陽陵泉 C.足臨泣 D.懸鐘 E.公孫 127.八會穴中筋的會穴是 答案:B 解析:陽陵泉位于膝下,膝為筋之府。 128.八脈交會穴中通帶脈的是 答案:C 解析:臨泣膽經連帶脈。
A.慢性病證 B.五臟病證 C.六腑病證 D.急性病證 E,表里經脈病證 143.絡穴主治的是 答案:E 解析:絡穴具有聯絡表里兩經的作用。 144.下合穴主治的是 答案:C 解析:“合治內府”,下合穴主治六腑病證。
A.足陽明胃經 B.足少陽膽經 C.足太陽膀胱經 D.手少陽三焦經 E.手太陽小腸經 145.至目外眥,轉入耳中的經脈是 答案:E 解析:手太陽小腸經支脈從缺盆上行沿頸旁上向面頰,到外眼角,彎向后,進入耳中。 146.起于目外眥,……下行耳后的經脈是 答案:B 解析:膽經起于目外眥,上行到額角下耳后。 A. 地機 B.養老 C.中都 D.郄門 E. 梁丘 147.手厥陰心包經的郄穴是 答案:D 148.足厥陰肝經的郄穴是 答案:A 解析:地機為脾經郄穴,養老為小腸經郄穴,中都為肝經郄穴,郄門為心包經郄穴,梁丘為胃經郄穴。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六郄穴內容。 A.照海 B.氣海 C.血海 D.少海 E.小海 149.屬手少陰心經的腧穴是 答案:D 150.屬足少陰腎經的腧穴是 答案:A 針灸學模擬試題(四)
27.手三陽經的走向為 A,從頭走足 B.從足走腹 C.從胸走手 D.從手走頭 E,從手走足 答案:D 解析: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28.按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小腸經上接 A.膽經 B.心經 C.胃經 D.膀胱經 E.三焦經 答案:B 解析:十二經脈流注次序: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脈流注次序。
30.循行于上肢內側中線的經脈是 A.手太陽經 B.手少陽經 C.手厥陰經 D.手少陰經 E.手太陰經 答案:C 解析:陰經行于內側,上肢內側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脈四肢部循行規律。 32.被稱為“十二經脈之?!钡氖?br/>A.陰維脈 B.督脈 C.任脈 D.沖脈 E.帶脈 答案:D 解析:沖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經等經有聯系,故有“十二經脈之?!敝Q。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奇經八脈的作用。 A.足少陽膽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厥陰肝經 D.足陽明胃經 E.足太陰脾經 121.行于下肢外側前線的經脈是 答案:D 解析:手足三陽經四肢排列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122.行于下肢外側中線的經脈是 答案:A 解析:手足三陽經四肢排列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針灸學模擬試題(五) 11.三焦經在上肢的循行部位是 A.外側前緣 B.內側中線 C.外側后緣 D.內側前緣 E.外側中線 答案:E 解析:手足三陽經四肢排列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脈四肢部循行規律。 12.按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肝經向下流注的經脈是 A.膀胱經 B.膽經 C.三焦經 D.心經 E.肺經 答案:E 解析:十二經脈流注次序: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
A.督脈 B.任脈 C.沖脈 D.帶脈 E.陰維脈 105.被稱為“十二經脈之?!钡氖?br/>答案:C 解析:沖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經等脈有聯系,有“十二經脈之?!?、“血?!敝Q。婦女月經與沖脈功能有密切聯系。 106. 與女子妊娠密切相關的經脈是 答案:C 解析:沖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經等脈有聯系,有“十二經脈之?!?、“血?!敝Q。婦女月經與沖脈功能有密切聯系。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沖脈的作用。 47.地機穴位于 A.脛骨內側面后緣,內踝尖上5寸 B.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C.脛骨內側面中央,內踝尖上5寸 D.脛骨內側面中央,內踝尖上7寸 E.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答案:E
48.治療丹毒首選的拔罐法是 A.留罐法 B.走罐法 C.留針拔罐法 D. 刺血拔罐法 E.閃罐法 答案:D 解析:局部刺血拔罐可清泄血中郁熱,含“菀陳則除之”之意。
49.治療遺尿伴夜夢多,除主穴外,應加 A.腎俞、內關 B.腎俞、肺俞 C.肺俞、足三里 D. 百會、神門 E.脾俞、內關 答案:D 解析:百會、神門有寧心安神之作用。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遺尿的證治。 50.下列經脈循行除哪項外,都經過心 A.手厥陰經 B.手少陰經 C.手太陽經 D.手陽明經 E. 足少陰經 答案:D 解析:手厥陰經: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手少陰經:起于心中;手太陽經: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臟;足少陰經:肺部支脈,從肺出來,聯絡心臟。
51.耳穴“脾”位于 A.耳舟 B. 耳輪 C.耳甲 D.耳垂 E.三角窩 答案:C 解析:耳穴“脾”位于耳甲腔的外上方。
52.治療疳積,應首選 A.印堂 B.二白 C.太陽 D.四縫 E. 八風 答案:D 解析:四縫主治小兒疳積、百日咳。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四縫的主治。 53.下列穴位與關元相平的是 A. 歸來 B.大赫 C.大橫 D. 外陵 E. 水道 答案:E 54.治療行痹,在取主穴的基礎上,應加 A. 膈俞、血海 B.腎俞、關元 C.陰陵泉、足三里 D.大椎、曲池 E.合谷、內關 答案:A 解析:“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取膈俞、血海以活血袪風。
55.下列屬于原絡配穴法的是 A. 合谷、偏歷 B.太溪、大鐘 C.太淵、列缺 D. 合谷、列缺 E.沖陽、豐隆 答案:D 解析:原絡配穴指絡穴與其相表里經的原穴配合使用。
56.雀啄灸屬于 A. 天灸 B.艾炷灸 C. 溫針灸 D.溫灸器灸 E. 艾條灸 答案:E 解析:雀啄灸施灸時,將點燃的艾條端與施灸部位不固定距離,一上一下活動施灸。
57.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的穴位是 A.陽溪 B.太淵 C. 大陵 D.神門 E. 腕骨 答案:C 58.足臨泣是八脈交會穴中 A.通任脈的穴位 B.通督脈的穴位 C.通沖脈的穴位 D. 通帶脈的穴位 E.通陽躋脈的穴位 答案:D 解析:“臨泣膽經連帶脈”。
59.治療癃閉、遺尿的穴位是 A.太沖 B. 大陵 C.神門 D.內關 E.陰郄 答案:A 解析:太沖為足厥陰肝經穴,肝經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等。
60.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的骨度分寸是 A. 18寸 B.19寸 C.20寸 D.21寸 E.22寸 答案:A 61.中風左側肢體癱瘓的患者應取 A. 左側頂顳前斜線和頂顳后斜線 B. 右側頂顳前斜線和頂顳后斜線 C.右側頂顳后斜線 D.左側項頂顥顳后斜線 E.左側顳后線 答案:B
62.太乙針灸屬于 A. 艾條灸 B.艾炷灸 C.溫針灸 D.溫灸器灸 E.藥物灸 答案:E
63.面癱的恢復,應加用 A. 膏肓俞 B.命門 C.氣海 D.關元 E. 足三里 答案:E 解析:面癱為風寒侵襲面部陽明、少陽脈絡。取足陽明胃經足三里以補益陽明經氣。 64.下列哪項不屬足太陰經的主治范圍 A.婦科病 B. 口舌病 C. 前陰病 D. 腎臟病 E. 脾胃病 答案:B 解析:足太陰脾經穴主治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腎臟病等。
65.五輸穴中所行為 A.井 B.滎 C.輸 D. 經 E. 合 答案:D 解析:“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66.治療痛經,在下列穴位中應首選 A.漏谷 B.陽陵泉 C.沖門 D. 地機 E.公孫 答案:D 解析:地機為脾經郄穴,能疏調脾經經氣而止痛?!?br/> 67.膀胱經的合穴是 A.上巨虛 B.下巨虛 C.足三里 D.委陽 E. 委中 答案:E 解析: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下巨虛為小腸下合穴,足三里為胃經合穴、下合穴,委陽為三焦經下合穴,委中為膀胱合穴、下合穴。
68.下列哪項不是足厥陰肝經的循行 A.起于大趾叢毛之際 B.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 C. 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 D. 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 E. 上膕內廉,下股內后廉 答案:E 69.翳風穴位于 A.胸鎖乳突肌后緣,平下頜角處 B.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 C.乳突后下方凹陷中 D.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E.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答案:B 70.按照五行生克關系,治療膽經實證應首選 A.足臨泣 B.足竅陰 C.丘墟 D.俠溪 E.陽輔 答案:D 解析:膽在五行屬木,俠溪在五行屬火?!皩崉t瀉其子”故取俠溪。 71.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的穴位是 A.章門 B.期門 C.帶脈 D.京門 E.日月 答案:E 72.化膿灸屬于 A.直接灸 B.間接灸 C.溫和灸 D.回旋灸 E.實按灸 答案:A 解析: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將皮膚燒傷化膿為化膿灸。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灸法的定義。 73.治療乳汁不足的俞穴是 A.中沖 B.隱白 C.少澤 D.少沖 E.大敦 答案:C 解析:少澤為通乳之有效穴。
74.起于足跟內側的經脈是 A.陽蹺脈 B.陰蹺脈 C.陰維脈 D.陽維脈 E.沖脈 答案:B 解析: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經上行,至止內眥與陽蹺會合。
75.用俞募配穴法治療胃病,應選下列哪組穴位 A.脾俞、胃俞 B.胃俞、太白 C.胃俞、足三里 D.牌脾俞、中脘 E. 胃俞、中脘 答案:E 解析:募穴與背俞穴配合使用為“俞募配穴法”。
101.患者,男,48歲。頭脹痛近2年,時作時止,伴目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 A.頭維、內庭、三陰交 B. 血海、風池、足三里 C. 風池、列缺、太陽 D. 太溪、俠溪、太沖 E. 豐隆、太陽、風門 答案:D 解析:本證肝陽上亢頭痛,取足厥陰經、足少陽經穴以平熄亢逆之風陽。
102.患者,男,50歲。腰部疼痛10余年,有勞傷史,久坐加重,病處固定不移。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膏肓 B.膈俞 C.志室 D.腰陽關 E.環跳 答案:B 解析:本證瘀血腰痛,取血會膈俞以消絡中瘀滯,志室為腎虛腰痛配穴,腰陽關為寒濕腰痛配穴。
103.患者,男,62歲。外出散步時,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噤不開,牙關緊閉,肢體強痙。治療應首選 A.督脈、任脈經穴 B. 督脈、足太陽經穴 C.督脈、手厥陰經穴 D.任脈、手厥陰經穴 E. 任脈、足太陽經穴 答案:C 解析:督脈連貫腦髓,可開竅啟閉,瀉手厥陰經以降心火而安神,用治療中風閉證。
104.患者,女,2l歲。食魚蝦后皮膚出現片狀風團,瘙癢異常。治療取神闕穴,所用的方法是 A.針刺 B.隔鹽灸 C.拔罐 D.隔姜灸 E.艾條灸 答案:B 解析:風疹多為風邪侵于肌腠,治以袪風為主,灸神闕以散寒溫胃,止癢袪風,神闕禁針。隔鹽灸回陽,隔姜灸袪寒濕。
105.患者,女,41歲。精神抑郁善憂,情緒不寧,伴胸脅脹滿,脘悶暖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脈弦。治療除取主穴外, 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 曲泉、膻中、期門 B.行間、俠溪、外關 C.通里、心俞、三陰交、太溪 D.太溪、三陰交、肝俞、腎俞 E.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 答案:E 解析:本證郁證為肝氣不舒、肝脾不調,治以厥陰經穴為主,輔以足太陰經穴,取脾俞健脾、心俞寧心神,足三里、三陰交健運脾胃。
106.患者,女,35歲。胃脘部隱痛,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后痛減,伴胃脘灼熱,似饑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弦細。治療應首選 A.內關、天樞、中脘、膈俞 B.內關、足三里、中脘、胃俞 C.內關、天樞、中脘、太沖 D.內關、足三里、中脘、下脘、梁門 E. 足三里、中脘、內關、三陰交、內庭 答案:E 解析:本證胃痛屬陰虛,治以足太陰、陽明經穴為主,中脘為胃募,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三陰交為脾經穴,共奏和胃止痛之功,內庭胃之滎穴,泄胃中郁火。
107.患者,男,45歲。大便秘結不通,排便艱難,伴腹脹痛,身熱,口干口臭,喜冷飲,舌紅,苔黃,脈滑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足三里、三陰交 B.中脘、太沖 C. 神闕、關元 D. 合谷、內庭 E.氣海、脾俞 答案:D 解析:熱結便秘,取合谷、內庭瀉大腸腑氣以泄其熱。B為氣滯便秘配穴,C為寒秘配穴,E為氣血虛弱便秘配穴。
108.患者,男,45歲。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舌苔薄白,脈弦緊。治療除選用阿是穴、局部經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 腎俞、關元 B.陰陵泉、足三里 C.大椎、曲池 D.膈俞、關元 E.膈俞、血海 答案:A 解析:痛痹久延,致陽氣衰憊,取關元、腎俞以益火之原,振奮陽氣而驅散寒邪。B為著痹配穴,C為熱痹配穴,E為行痹配穴。
109.患者,女,22歲。月經不調,常提前7天以上,甚至lO余日一行。治療應首選 A. 足三里、脾俞、太沖 B. 命門、三陰交、足三里 C.關元、三陰交、血海 D.氣海、三陰交、歸來 E.關元、三陰交、肝俞 答案:A 解析:血熱經早加太沖清肝熱,脾俞、足三里扶助中焦而資氣血生化之源。
110.患者,女,45歲。2天前感覺脅肋部皮膚灼熱疼痛,皮色發紅,繼則出現簇集性粟粒狀大小丘狀皰疹,呈帶狀排列,兼見口苦,心煩,易怒,脈弦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 大椎、曲池、合谷 B. 行間、大敦、陽陵泉 C. 血海、隱白、內庭 D. 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 E.內庭、曲池、太白 答案:B 解析:風火郁于少陽、厥陰,取肝經行間、大敦、膽經陽陵泉清厥陰郁火,疏散少陽風邪。
111.患者,男,24歲。頸項強痛,活動受限,頭向患側傾斜,項背牽拉痛,頸項部壓痛明顯,兼見惡風畏寒。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內關、外關 B. 肩井、后溪 C.風池、合谷 D.血海、陰陵泉 E.腎俞、關元 答案:C 解析:風池袪風散寒、舒筋活絡,合谷袪在表之風邪,故取之。
112.患者,男,32歲。惡寒發熱2天,伴咽喉腫痛,口渴,舌苔薄黃。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風門、肺俞 B.外關、身柱 C.曲池、中府 D.陰陵泉、委中、中沖 E. 曲池、尺澤、魚際 答案:E 解析:本證風熱感冒治以散風熱、清肺氣。取肺經滎穴魚際,配合尺澤清泄肺熱。太陰、陽明相表里,取陽明經穴曲池以清熱保津治口渴。
113.患者,男,20歲。昨日起大便泄瀉, 發病勢急,一日5次,小便減少。治療應首選 A.上巨虛、太溪、腎俞、命門 B.足三里、公孫、脾俞、太白 C.關元、天樞、足三里、沖陽 D. 天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 E.內庭、上巨虛、神闕、中脘 答案:D 解析:本證急性泄瀉,治以疏調腸胃氣機為主,取大腸募穴天樞、下合穴上巨虛調整胃腸之運化與傳導功能。脾與胃相表里,取陰陵泉疏調脾經經氣,水精四布,小溲通利,則濕滯化而大便轉實。
114.患者,男,66歲。小便滴瀝不爽,排出無力,甚則點滴不通,精神疲憊,兼見面色晄白,腰膝酸軟,畏寒乏力,舌質淡,脈沉細而弱。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是 A.太溪、復溜 B. 曲骨、委陽 C. 太沖、大敦 D. 中極、膀胱俞 E.血海、三陰交 答案:D 解析:癃閉腎氣不足,取足少陰經穴為主,輔以膀胱經背俞穴。取膀胱募穴中極、背俞穴膀胱俞,俞募相配以疏利膀胱,通利小便。 115.患兒,男,7歲。睡中遺尿,白天小便頻而量少,勞累后遺尿加重,面白氣短,食欲不振,大便易溏,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是 A. 神門、陰陵泉、胃俞 B. 氣海、肺俞、足三里 C. 次髎、水道、三陰交 D. 百會、神門、內關 E.關元俞、腎俞、關元 答案:E 解析:本病主要為腎氣不足,氣化功能減弱,補關元腎俞關元俞以充益腎氣,固攝下元。
116.患者,女,64歲。耳中如蟬鳴4年,時作時止,勞累則加劇,按之鳴聲減弱。治療應首選 A. 太陽、聽會、角孫 B. 丘墟、足竅陰、外關 C.太陽、聽會、合谷 D.聽會、俠溪、中渚 E. 太溪、照海、聽宮 答案:D 解析: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繞行于耳之前后,足少陽聽會、俠溪疏導少陽經氣為治本病之主方。
117.患者,女,32歲。行經后小腹部綿綿作痛,喜按,月經色淡,量少。治療應首選 A.三陰交、中極、次廖髎 B.足三里、太沖、中極 C.豐隆、天樞、氣穴 D.陰陵泉、中極、陽陵泉 E. 三陰交、足三里、氣海 答案:E 本證痛經虛證,治以調補氣血,溫養沖任為法。取三陰交、足三里補脾胃而益氣血。氣海以補氣養沖任,氣血充足,胞脈得養,沖任脈氣自調。
118.患者,男,31歲。目赤腫痛,羞明,流淚,伴頭痛發熱,脈浮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是 A. 太淵、風池 B. 上星、少商 C.行間、俠溪 D.太溪、魚腰 E.外關、四白 答案:B 解析:本證目赤腫痛屬風熱,取少商清泄陽明經熱,上星點刺出血以泄熱消腫。
A.0.5寸 B.1.5寸 C.2寸 D.4寸 E.6寸 139.足太陰脾經在胸部的循行為旁開前正中線 答案:E 140.足少陰腎經在胸部的循行為旁開前正中線 答案:C
A.當翳風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 B.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 C.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D.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E.耳后,乳突后下凹陷處 141.安眠穴位于 答案:A 142.天柱穴位于 答案:D A.大杼 B.絕骨 C.太淵 D.膈俞 E.膻中 143.骨會是 答案:A 144.脈會是 答案:C 解析:大杼為骨會,絕骨為髓會,太淵為脈會,膈俞為血會,膻中為氣會。
A.上脘、中脘、下脘 B.上脘、天樞、陰陵泉 C.內關、陽陵泉、上脘 D.內關、足三里、中脘 E.上巨虛、內關、下脘 145.胃痛的主穴為(2006、2007) 答案:D 146. 嘔吐的主穴為(2006、2007) 答案:D 解析:中脘為胃之募穴,加胃經合穴足三里可奏理氣和胃之功,內關有宣通上中二焦氣機作用。合用治胃腑疾病。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胃痛、嘔吐的治療。 A.十二經脈 B.十五絡脈 C.十二經別 D.十二經筋 E.十二皮部 147.經絡系統中,具有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是 答案:D 解析:經筋作用主要是約束骨骼,利于關節屈伸以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 148.經絡系統中,從十二正經中離入出合的是 答案:C 解析: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
A.燈草灸 B.隔姜灸 C.隔蒜灸 D.隔鹽灸 E. 隔泥灸 149.治療陽氣暴脫,可于神闕穴施 答案:D 解析:隔鹽灸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力。 150. 治療風寒痹痛常用 答案:B 解析: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名師指點:本題題眼是間接灸的作用。 針灸學模擬試題(六) 60.“聯系舌根,分散于舌下”的經脈是 A.足厥陰肝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太陰脾經 D.足陽明胃經 E.足少陽膽經 答案:C 解析:脾經循經“連舌本,散舌下”,腎經循行“循喉嚨,挾舌本”,胃經循行“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 62.治療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 A.合谷 B.至陰 C.三陰交 D.太沖 E.足三里 答案:B 解析:至陰主治治位不正。 63.沿腹中線旁開5分,胸中線旁開2寸到達鎖骨下緣的經脈是 A.足陽明胃經 B.手太陰肺經 C.足少陰腎經 D.足太陰脾經 E.足厥陰肝經 答案:C 64.下列腧穴中,歸經錯誤的是 A.合谷-大腸經 B.太溪-肝經 C.列缺-肺經 D.陽陵泉-膽經 E.陰陵泉-脾經 答案:B 解析:太溪歸腎經。 66.四縫穴的位置在 A.手1~5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B.手1~4指掌側,指骨關節橫紋中點處 C.手2~5指掌側,近端指骨關節橫紋中點處 D.手1~4指掌側,近端指骨關節橫紋中點處 E.手2~5指掌側,掌指關節橫紋中點處 答案:C 67.針刺松弛部位腧穴,應用 A.指切進針法 B.挾持進針法 C.提捏進針法 D.舒張進針法 E.套管進針法 答案:D 解析:舒張進針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部位的腧穴。指切進針法適用于短針的進針。挾持進針法適用于長針進針。提捏進針法用于皮肉淺薄處進針。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進針手法的作用及方法。 68.下列哪組屬行針輔助手法 A.提插法,捻轉法,震顫法 B.提插法,捻轉法,彈針法 C.震顫法,彈針法,刮柄法 D.提插法,捻轉法,刮柄法 E.提插法,刮柄法,震顫法 答案:C 解析:提插、捻轉為行針基本手法。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行針手法的概念。 69.提插補瀉法中,瀉法的操作手法是 A.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 B.輕插重提,幅度小,頻率慢 C.重插輕提,幅度大,頻率快 D.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快 E.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 答案:A 解析:提插補瀉法是針下得氣后,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 名師指點:提插補瀉法的概念。 70.隔姜灸可用于治療 A.寒性嘔吐腹痛 B.哮喘 C.瘰疬 D.瘡瘍 E.小兒臍風 答案:A 解析: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間接灸的作用。 71.下列病癥,不宜用三棱針治療的是 A.高熱驚厥 B.中風脫證 C.中暑昏迷 D.急性腰扭傷 E.喉蛾 答案:B 解析:三棱針刺法具有開竅泄熱、活血袪瘀、疏經通絡、治療頑固性痹癥的作用,即適用于實證和熱證,也可用于寒實證。中風脫證為虛證故不用。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三棱針的適應范圍。 72.治療外感咳嗽證,應首選 A.肝俞、魚際、俠溪、陰陵泉 B.肺俞、尺澤、陽陵泉、太沖 C.中府、豐隆、肺俞、太淵 D.列缺、合谷、肺俞 E.肝俞、肺俞、太淵、章門 答案:D 解析:外感咳嗽治以手太陰、陽明經穴為主,取肺經絡穴列缺,陽明經原穴合谷配肺俞,加強宣肺解表的作用。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咳嗽的治療。 73.治療熱結型便秘,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脾俞、胃俞 B.氣海、脾俞 C.關元、命門 D.合谷、內庭 E.中脘、太沖 答案:D 解析: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內庭為胃經滎穴,二穴合用瀉大腸腑氣以泄其熱。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便秘的分型治療。 74.治療風火牙痛,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外關、風池 B.太溪、行間 C.太溪、外關 D.太沖、曲池 E.太沖、陽溪 答案:A 解析:外關、風池疏解表邪,有袪風熱作用。太溪、行間補腎陰瀉肝火治陰虛牙痛。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牙痛的分型治療。 75.治療小兒積滯,不思飲食,應首選 A.四縫 B.十宣 C.八邪 D.合谷 E.曲池 答案:A 解析:四縫穴主治小兒疳積、百日咳。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奇穴的主治作用。 101.患者,女,43歲。眩暈2個月,加重1周,昏眩欲仆,神疲乏力,面色白,時有心悸,夜寐欠安,舌淡,脈細。治療應首選 A.風池、肝俞、腎俞、行間、俠溪 B.豐隆、中脘、內關、解溪、頭維 C.百會、上星、風池、豐隆、合谷 D.脾俞、足三里、氣海、百會 E.百會、太陽、印堂、合谷 答案:D 解析:本證氣血不足型眩暈治以培補脾胃為主。脾俞、足三里運化水谷、生精化血;百會、氣海補氣以運血,使髓海得以充養而眩暈自止。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眩暈的分型證治。 102.患者,男,22歲。頭痛日久,以后頭部為主,陣陣發作,痛如錐刺,時有脹痛,每當受風或勞累時疼痛加重,舌苔薄,脈弦。治療除主穴應首選 A.風門、后溪 B.百會、通天、行間 C.上星、頭維 D.通天、頭維 E.頭臨泣、前頂 答案:B 解析:后頭屬太陽,太陽頭痛氣血不足,以任督二脈太陽經穴為主。故取百會升清陽,疏通陽明經氣,行間疏瀉肝火。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頭痛的分經取穴。 103.患者,女,59歲。兩膝關節紅腫熱痛,尤以右膝部為重,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并見身熱,口渴,舌苔黃燥,脈滑數。治療除選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外,還應加 A.大椎、曲池 B.腎俞、關元 C.脾俞、氣海 D.脾俞、胃俞 E.腎俞、合谷 答案:A 解析:本證屬熱痹,治取大椎、曲池清熱解表以治熱痹,腎俞、關元為痛痹首選。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痹證的分型證治。 104.患者,女,50歲。腰痛,起病緩慢,隱隱作痛,綿綿不已,腰腿酸軟乏力,腰冷,脈細。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風府、大杼、腰陽關 B.命門、志室、腎俞 C.膈俞、風府、足三里 D.風府、三陰交、太沖 E.風府、足三里、血海 答案:B 解析:腎虛腰痛,灸命門、補志室;腎俞以補腎中真陽。A為寒濕腰痛首選。C為勞損腰痛首選。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腰痛的分型證治。 105.患者,男,47歲。下肢弛緩無力1年余,肌肉明顯萎縮,功能嚴重受限,并感麻木,發涼,腰酸,頭暈,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療應首選 A.陽明經穴 B.太陽經穴 C.督脈經穴 D.少陽經穴 E.厥陰經穴 答案:A 解析:《素問·痿論》“治萎獨取陽明”,故治以陽明經穴為主。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痿證的治則。 106.患者,女,48歲。失眠2年,經常多夢心悸,入睡遲,易驚醒,平常遇事驚怕,多疑善慮,氣短頭暈,舌淡,脈弦細。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心俞、厥陰俞、脾俞 B.心俞、腎俞、足三里 C.心俞、內關、丘墟 D.肝俞、間使、太沖 E.脾俞、胃俞、足三里 答案:C 解析:本證不寐屬心膽虛怯,取心經絡穴內關、膽經原穴丘墟原絡配穴以治心膽虛怯之不寐。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原絡配穴概念。 107.患者,女,53歲??人栽掠?,加重1周,咳引胸脅疼痛,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舌苔黃少津,脈弦數。治療應首選 A. 足陽明、手陽明經穴 B.手太陰、手陽明經穴 C.手陽明、足厥陰經穴 D.足厥陰、手太陰經穴 E.手太陰、足太陰經穴 答案:D 解析:本證肝火咳嗽,治取足厥陰、手太陰經穴為主。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咳嗽的證治。 108.患者,女,40歲。嘔吐清水,胃部不適,食久乃吐,喜熱畏寒,身倦,便溏,胸脘痞悶,小便可,舌苔白,脈遲。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上脘、胃俞 B. 人中 豐隆 C.腎俞、太溪 D.膽俞、丘墟 E.陽陵泉、太沖 答案:A 解析:本證胃寒嘔吐,取上脘灸之可溫胃散寒,胃俞、中脘俞募配穴奏通降胃氣之功。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嘔吐的證治。 109.患者,男,42歲。胃脘脹痛,攻痛連脅,噯氣頻作,并嘔逆酸苦,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脈沉弦。治療應首選 A.足陽明、足厥陰經穴 B.足陽明經穴 C.手、足少陽經穴 D.任脈、足太陰經穴 E.足太陽、督脈經穴 答案:A 解析:本證肝氣犯胃胃痛,治以足陽明、厥陰經穴為主。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胃痛分經證治。 110.患者,男,30歲。兩天前因食不潔水果,出現腹痛腹瀉,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中脘、氣海 B.中脘、內關 C.大椎、太沖 D.曲池、內庭 E.脾俞、腎俞 答案:D 解析:本證為濕熱痢,曲池、內庭分別為大腸合穴和胃經滎穴,可清泄腸胃濕熱。中脘、氣海主治寒濕痢。中脘、內關主治噤口痢。脾俞、胃俞主治休息痢。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痢疾的分型治療。 111.患者,女,27歲。痛經9年,經行不暢,小腹脹痛,拒按,經色紫紅,夾有血塊,血塊下后痛即緩解,脈沉澀。治療應首選 A.足三里、氣海、三陰交 B.中極、次醪、三陰交 C.合谷、三陰交 D.曲池、內庭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解析:本證為痛經實證,治以通調沖任、行瘀止痛。任脈中極通調沖任脈氣,次髎為治痛經的經驗有效穴。三陰交疏調脾經經氣而止痛。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痛經的證治。 112.患兒,男,3歲。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時有口干腹脹,不思飲食,煩躁啼哭,毛發稀疏,大便如米泔,舌苔黃膩,脈細。治療應首選 A.下脘、足三里、四縫、商丘 B.上脘、三陰交、太沖、解溪 C.下脘、中脘、上脘、內庭 D.下脘、上脘、四縫、足三里 E.中脘、合谷、曲池、四縫 答案:A 解析:疳積當取下脘以和理腸清熱,足三里可扶土以補中氣,商丘能健脾化積消滯,四縫為治疳積經驗效穴。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疳積的證治。 113.患者,男,36歲。右下腹疼痛1天?;颊?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臍周疼痛,繼而轉移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劇,痛處固定不移,伴有發熱,惡心,舌苔黃薄而膩,脈弦數。治療應首選 A.足三里、闌尾、曲池、天樞 B.合谷、委中、天樞、太沖 C.梁門、幽門、上巨虛、足三里 D.合谷、三陰交、太沖、內庭 E.上巨虛、陰陵泉、內關、合谷 答案:B 解析:本證為腸癰,據“合治內府”取胃經合穴足三里以疏導足陽明經腑氣,闌尾為治療闌尾炎之有效穴,曲池為大腸經合穴,瀉之以疏泄腸中熱邪,取大腸募穴天樞以通調腸腑氣機。 名師點撥:本題考點為腸癰證治。
114.患者,男,43歲。兩耳轟鳴,按之不減,聽力減退,兼見煩躁易怒,咽干,便秘,脈弦。治療應首選 A.手、足太陰經穴 B.手、足少陰經穴 C.手、足少陽經穴 D.手陽明經穴 E.足太陽經穴 答案:C 解析: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繞行于耳之前后,“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故取之。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脈的主治。 115.患者,女,31歲。右側牙痛3天,齦腫,痛劇,伴口臭,口渴,大便3日未行,舌苔黃,脈洪。治療除取頰車、下關穴外,還應加 A.外關、風池 、內庭 B.太溪、行間 、二間 C.中渚、養老 、內庭 D.合谷、內庭 、二間 E.以上均不是 答案:D 解析:本證為牙痛實證,取合谷、二間清手陽明之熱,內庭疏泄足陽明經氣。A為治風火牙痛首選。B為腎虛牙痛治療首選。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牙痛的分型治療。 116.患者,男,68歲。家屬代訴:患者于今日下午外出散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張,鼻鼾息微,遺尿,汗出,四肢厥冷,脈細弱。治療應首選 A.督脈經穴,灸法 B.任脈經穴,灸法 C.背俞穴,灸法 D.足陽明經穴,灸法 E.足厥陰經穴,針刺用瀉法 答案:B 解析:本證為中風脫證,任脈為陰脈之海,治療以任脈經穴為主,大艾柱灸之以回陽固脫。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中風的分型證治。 117.患者,男,22歲。發熱惡寒,寒重熱輕,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脈浮緊。治療應首選 A.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陽經穴 B.手少陰、手太陽、手太陰經穴 C.手太陰、足太陽、手少陽經穴 D.手太陰、手少陽、足少陽經穴 E.手陽明、足陽明、手太陰經穴 答案:A 解析:本證為外感風寒咳嗽。肺主皮毛,太陰、陽明相表里,太陽主一身之表,故取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陽經穴為主。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十二經脈主治。 118.患者,女,50歲。家屬代訴:剛才與人爭吵,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見面色蒼白,汗出,四肢逆冷,脈細緩。治療應首選 A.百會、神庭、印堂、太陽 B.百會、囟會、人中、承漿 C.通天、四神聰、神門、液門 D.人中、合谷、足三里、中沖 E.三陰交、合谷、神門、大陵 答案:D 解析:本證為暈厥,治以蘇厥醒腦為主。人中通督脈,督脈入腦上顛,取之以接續陰陽經氣,有開竅醒腦作用。中沖為手厥陰井穴,治昏厥。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昏厥的證治。 A.太淵 B.合谷 C.后溪 D.公孫 E.陽池 139.既是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的腧穴是 答案:D 解析:公孫通沖脈,為脾經絡穴。 140.既是原穴,又是八會穴的腧穴是 答案:A 解析:太淵為脈會,肺經原穴。 名師指點:考點為八脈交會穴的內容。 (141~142) A.五臟六腑病證 B.表里經脈病證 C.五臟病證 D.六腑病證 E.急性病證 141.絡穴主要治療 答案:B 解析:絡穴具有聯絡表里兩經的作用。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絡穴的定義。 142.原穴主要治療 答案:A 解析:“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原穴的功能。 (143~144) A.足三里 B.大杼 C.懸鐘 D.后溪 E.公孫 143.八會穴中的骨會穴是 答案:B 解析:大杼為骨會,懸鐘為髓會。 144.八脈交會穴中通督脈的是 答案:D 解析:后溪督脈內眥頸。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特定穴的內容。 (145~146) A.地機 B.中都 C.外丘 D.郄門 E.會宗 145.足厥陰肝經的郄穴是 答案:B 146.手少陽三焦經的郄穴是 答案:E 解析:地機為脾經郄穴,中都為肝經郄穴,外丘為膽經郄穴,郄門為心包經郄穴,會宗為三焦經郄穴。 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十六郄穴的內容。 (147~148) A.足太陽膀胱經 B.足陽明胃經 C.足少陽膽經 D.手少陽三焦經 E.手太陽小腸經 147.至目外眥,轉入耳中的經脈是 答案:E 解析:“其支者……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148.從耳后,入耳中……至目外眥之下的經脈是 答案:C 解析:“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br/>名師指點:此題考點為十二經脈的循行。 (149~150) A.血海 B.少海 C.小海 D.照海 E.氣海 149.屬足少陰腎經的腧穴是 答案:D 150.屬足太陰脾經的腧穴是 答案:A 解析:血海歸脾經,少海歸心經,小海歸小腸經,照海歸腎經,氣海歸任脈。 名師指點:考點為十二經脈的睮穴。 針灸學模擬試題(七)
13.三焦經在上肢的循行部位是 A.外側前緣 B.內側中線 C.外側后緣 D.內側前緣 E.外側中線 答案:E 解析:上肢內側為陰經,外側為陽經,外前線為手陽明經,中線為少陽經,后線為太陽經。
B.聽宮 C.聽會 D.耳門 E.顴謬 答案:B
67.膀胱經的合穴是 A.上巨虛 B.下巨虛 C.足三里 D.委陽 E. 委中 答案:E 解析:A為大腸經下合穴,B為小腸經下合穴,C為胃經下合穴,D為三焦經下合穴。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五腧穴的內容。 68.落枕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間的 A.指掌關節后0.5寸 B.指掌關節后1寸 C.指掌關節后1.5寸 D.指掌關節后2寸 E.指掌關節后2.5寸 答案:A 69.翳風穴位于 A.胸鎖乳突肌后緣,平下頜角處 B.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 C.乳突后下方凹陷中 D.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E.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答案:B 70.球后穴位于眶下緣的 A.外1/3與內2/3交點處 B.內1/3與外2/3交點處 C.直對瞳孔處 D.旬外1/4與內3/4交點處 E.內1/4與外3/4交點處 答案:D 71.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的穴位是 A.章門 B.期門 C.帶脈 D.京門 E.日月 答案:E 72.同時取頭、面、胸、腹部腧穴,最適宜的體位是 A.仰臥位 B.俯臥位 C.側臥位 D.俯伏坐位 E.側伏坐位 答案:A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針刺前體位的選擇。 73.治療乳汁不足的俞穴是 A.中沖 B.隱白 C.少澤 D.少沖 E.大敦 答案:C 解析:少澤主治乳汁少、乳癰。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特定穴的主治。 74.治療中風閉證,除選太沖、勞宮穴外,還應選 A.水溝、中沖、風池 B.水溝、十二井穴、豐隆 C.下關、頰車、合谷 D.中沖、太沖、豐隆 E.豐隆、涌泉、大椎 答案:B 解析:水溝為急救要穴,“急救刺水溝”。十二井穴有開竅啟閉作用,豐隆袪痰要穴,合用開竅醒腦。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閉癥的治療。 75.用俞募配穴法治療胃病,應選下列哪組穴位 A.脾俞、胃俞 B.胃俞、太白 C.胃俞、足三里 D.脾俞、中脘 E. 胃俞、中脘 答案:E 解析:臟腑之疾可取其募穴與背俞穴配合使用診治疾病,為俞募配穴法。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俞募配穴概念。 101.患者,男,48歲。頭脹痛近2年,時作時止,伴目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 A.頭維、內庭、三陰交 B.血海、風池、足三里 C.風池、列缺、太陽 D. 太溪、俠溪、太沖 E.豐隆、太陽、風門 答案:D 解析:肝陽上亢頭痛治以足厥陰少陽經穴為主,取肝經太沖、膽經俠溪配腎經太溪以平肝潛陽,頭痛自止。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頭痛的分型證治。 102.患者,女,50歲。家屬代訴:剛才與人爭吵,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見面色蒼白,汗出,四肢逆冷,脈細緩。治療應首選 A.百會、神庭、印堂、太陽 B.百會、囟會、人中、承漿 C.通天、四神聰、神門、液門 D.人中、合谷、足三里、中沖 E.三陰交、合谷、神門、大陵 答案:D 解析:暈厥治以蘇厥醒腦為主。人中通督脈,位居任督交接處,督脈入腦,上巔,取之以接續陰陽經氣,施捻轉法有開竅醒腦作用。中沖為手厥陰經的井穴,刺之可調陰陽經氣,為治療昏厥之要穴。合谷、足三里分屬手、足陽明經原、合穴,陽明系多氣多血之經,針施補法,推動氣血循經上注清竅而醒腦。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暈厥的證治。 103.患者,男,62歲。外出散步時,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噤不開,牙關緊閉,肢體強痙。治療應首選 A.督脈、任脈經穴 B. 督脈、足太陽經穴 C.督脈、手厥陰經穴 D.任脈、手厥陰經穴 E. 任脈、足太陽經穴 答案:C 解析:本證屬實證暈厥,治以蘇厥開竅,督脈入絡于腦,又總督諸陽,故取之以醒腦開竅。手厥陰經穴可治神志病,兩經相配以蘇厥開竅。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經絡的主治。 104.患者,女,43歲。眩暈2個月,加重1周,昏眩欲仆,神疲乏力,面色皓白,時有心悸,夜寐欠安,舌淡,脈細。治療應首選 A.風池、肝俞、腎俞、行間、俠溪 B.豐隆、中脘、內關、解溪、頭維 C.百會、上星、風池、豐隆、合谷 D.脾俞、上星、風池、豐隆、合谷 E.百會、太陽、印堂、合谷 答案:D 解析:本證眩暈屬氣血虛,治療以培補氣血為主,上星為督脈穴取之醒神止暈,脾俞、豐隆健脾培補氣血,故選D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眩暈分型證治。 105.患者,女,41歲。精神抑郁善憂,情緒不寧,伴胸脅脹滿,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脈弦。治療除取主穴外, 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曲泉、膻中、期門 B.行間、俠溪、外關 C.通里、心俞、三陰交、太溪 D.太溪、三陰交、肝俞、腎俞 E.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 答案:E 解析:本證郁證,為肝氣不舒、肝脾不調,治以厥陰經穴為主,輔以足太陰經穴,取脾俞健脾、心俞寧心神,足三里、三陰交健運脾胃。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郁證證治。 106.患者,女,59歲。兩膝關節紅腫熱痛,尤以右膝部為重,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并見身熱,口渴,舌苔黃燥,脈滑數。治療除選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外,還應加 A.大椎、曲池 B.腎俞、關元 C.脾俞、氣海 D.脾俞、胃俞 E.腎俞、合谷 答案:A 解析:本證熱痹,取大椎、曲池清熱解表,以治熱痹。B為痛痹配穴。 107.患者,男,45歲。大便秘結不通,排便艱難,伴腹脹痛,身熱,口干口臭,喜冷飲,舌紅,苔黃,脈滑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足三里、三陰交 B.中脘、太沖 C. 神闕、關元 D. 合谷、內庭 E.氣海、脾俞 答案:D 解析:本證熱秘,治以清泄陽明,取手陽明原穴合谷、足陽明滎穴內庭以瀉陽明腑熱。B為氣滯便秘配穴,C為寒秘配穴。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便秘分型證治。 108.患者,男,47歲。下肢弛緩無力1年余,肌肉明顯萎縮,功能嚴重受限,并感麻木,發涼,腰酸,頭暈,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療應首選 A.陽明經穴 B.太陽經穴 C.督脈經穴 D.少陽經穴 E.厥陰經穴 答案:A 解析:《素問·痿論》“治萎獨取陽明”。 109.患者,女,22歲。月經不調,常提前7天以上,甚至lO余日一行。治療應首選 A.足三里、脾俞、太沖 B.命門、三陰交、足三里 C.關元、三陰交、血海 D.氣海、三陰交、歸來 E.關元、三陰交、肝俞 答案:C 解析:本證經早取任脈關元調補沖任,血海以調血,配脾經三陰交健脾補益氣血。 110.患者,女,53歲??人栽掠?,加重1周,咳引胸脅疼痛,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舌苔黃少津,脈弦數。治療應首選 A.足陽明、手陽明經穴 B.手太陰、手陽明經穴 C.手陽明、足厥陰經穴 D.足厥陰、手太陰經穴 E.手太陰、足太陰經穴 答案:D 解析:本證咳嗽屬肝火爍肺,治取手太陰、足厥陰經穴為主。清肺熱、泄肝膽邪熱。 111.患者,男,24歲。頸項強痛,活動受限,頭向患側傾斜,項背牽拉痛,頸項部壓痛明顯,兼見惡風畏寒。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內關、外關 B. 肩井、后溪 C.風池、合谷 D.血海、陰陵泉 E.腎俞、關元 答案:C 解析:本證痹證兼外感,取風池、合谷袪風寒通經絡。 112.患者,男,42歲。胃脘脹痛,攻痛連脅,噯氣頻作,并嘔逆酸苦,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脈沉弦。治療應首選 A.足陽明、足厥陰經穴 B.足陽明經穴 C.手、足少陽經穴 D.任脈、足太陰經穴 E.足太陽、督脈經穴 答案:A 解析:本證胃痛屬肝氣犯胃,故取足陽明胃經穴疏通胃氣,足厥陰肝經穴以疏肝理氣和胃。 113.患者,男,20歲。昨日起大便泄瀉, 發病勢急,一日5次,小便減少。治療應首選 A.上巨虛、太溪、腎俞、命門 B.足三里、公孫、脾俞、太白 C.關元、天樞、足三里、沖陽 D.天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 E.內庭、上巨虛、神闕、中脘 答案:D 解析:本證急性泄瀉,治以疏調腸胃氣機為主,取大腸募天樞、下合穴上巨虛以通調腸道氣機,取陰陵泉疏調脾經經氣,分利水濕,則濕滯化而大便轉實。 114.患者,女,23歲。痛經9年,經行不暢,小腹脹痛,拒按,經色紫紅,夾有血塊,血 塊下后痛即緩解,脈沉澀。治療應首選 A.足三里、太沖、三陰交 B.中極、次髎、地機 C.合谷、三陰交 D.曲池、內庭 E.合谷、歸來 答案:B 解析:本證痛經屬實。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中極通調沖任,地機能疏調脾經經氣而止痛,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效穴。 115.患兒,男,7歲。睡中遺尿,白天小便頻而量少,勞累后遺尿加重,面白氣短,食欲不振,大便易溏,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是 A.神門、陰陵泉、胃俞 B.氣海、肺俞、足三里 C.次髎、水道、三陰交 D.百會、神門、內關 E.關元俞、腎俞、關元 答案:B 解析:本證遺尿為肺脾氣虛,取氣海益氣,足三里補益中氣,肺俞補肺氣,諸穴相配使脾氣升肺氣降,膀胱得以制約而遺尿自止。 116.患者,男,36歲。右下腹疼痛1天?;颊?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臍周疼痛,繼而轉移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劇,痛處固定不移,伴有發熱,惡心,舌苔黃薄而膩,脈弦數。治療應首選 A.足三里、闌尾、曲池、天樞 B.合谷、委中、天樞、太沖 C.梁門、幽門、上巨虛、足三里 D.合谷、三陰交、太沖、內庭 E.上巨虛、陰陵泉、內關、合谷 答案:A 解析:本證腸癰,為腸腑氣血壅滯。治以足陽明、太陰經穴為主,天樞為大腸募,曲池為大腸經合穴,足三里為足陽明合穴,合用清腸腑瘀熱。 117.患者,女,32歲。行經后小腹部綿綿作痛,喜按,月經色淡,量少。治療應首選 A.三陰交、中極、次廖髎 B.足三里、太沖、中極 C.豐隆、天樞、氣穴 D.陰陵泉、中極、陽陵泉 E. 三陰交、足三里、氣海 答案:E 解析:本證痛經虛證,治以調補氣血、溫養沖任為法。取三陰交、足三里補脾胃而益氣血。氣海以補氣養沖任,氣血充足,胞脈得養,沖任脈氣自調。 118.患者,女,31歲。右側牙痛3天,齦腫,痛劇,伴口臭,口渴,大便3日未行,舌苔黃,脈洪。治療除取頰車、下關穴外,還應加 A.外關、風池 B.太溪、行間 C.中渚、養老 D.合谷、內庭 E.太沖、曲池 答案:D 解析:本證牙痛屬陽明火邪為患,取手陽明原穴、足陽明滎穴以清泄陽明經熱。A為治風火牙痛配穴;B為腎虛牙痛配穴。 A.0.5寸 B.1.5寸 C.2寸 D.4寸 E.6寸 139.足太陰脾經在胸部的循行為旁開前正中線 答案:E 140.足少陰腎經在胸部的循行為旁開前正中線 答案: C
A.12寸 B.13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141、橫骨上廉至內輔骨上廉的骨度分寸是 答案:D 142.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答案:C
(143~144) A.大杼 B.絕骨 C.太淵 D.膈俞 E.膻中 143.骨會是 答案:A 144.脈會是 答案:C 解析:絕骨為髓會,膈俞為血會,大杼為骨會,太淵為脈會。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八會穴的內容。 A.地機 B.養老 C.外丘 D.郄門 E.梁丘 145.手太陽小腸經的郄穴是 答案:B 146.足陽明胃經的郄穴是 答案:E 解析:地機為脾經郄穴,外丘為膽經郄穴,郄門為心包經郄穴。 (147~148) A.十二經脈 B.十五絡脈 C.十二經別 D.十二經筋 E.十二皮部 147.經絡系統中,具有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是 答案:D 解析:十二經筋的作用主要是約束骨骼,利于關節屈伸活動,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筋的作用。 148.經絡系統中,從十二正經中離入出合的是 答案:C 解析: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別的概念。
A.膀胱俞、中極、行間、內庭 B.陰谷、腎俞、三焦俞、氣海、委陽 C.脾俞、胃俞、足三里、血海 D.三陰交、陰陵泉、膀胱俞、中極 E.關元、中極、足三里、腎俞 149.治療癃閉濕熱下注證,應首選 答案: D 解析:癃閉濕熱下注取足太陽經穴為主,三陰交、陰陵泉分利脾經濕熱,膀胱俞、中極俞募配穴疏調下焦之氣而利濕熱。 150.治療癃閉腎氣不足證,應首選 答案:B 解析:癃閉腎氣不足,取足少陰經穴為主。取腎經合穴陰谷配腎俞補法,振奮腎經氣機。腎氣不足,三焦決瀆無力,取三焦俞及下合穴委陽通調三焦氣機,灸氣海溫補下焦,達補腎氣、理三焦、通尿閉之功。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癃閉證治。 第四單元 21.十二經脈中,多氣多血之經是 A.足厥陰肝經 B.足太陽膀胱經 C.手陽明大腸經 D.足少陽膽經 E.手少陰心經 答案:C 解析: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氣血多少。 針灸學模擬試題(八)
A.陰蹺脈、陽蹺脈 B.陰維脈、陽維脈 C.督脈、任脈 D.沖脈、任脈 E.陰蹺脈、陰維脈 93.患者,女。因流產而失血過多,導致月經不調,久不懷孕。其病在哪經 答案:D 解析:本證月經不調為氣血虛沖任失養致,故病在沖任二脈。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月經不調病因病機。 94.患者久病,眼瞼開合失司,下肢運動不利。其病在哪經 答案:A 解析:陰陽蹺脈起于足跟內外側,上行至目內眥相會合,“經絡所過,主治所及”。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陰陽蹺脈的功能。 A.下肢外側后緣 B.上肢內側中線 C.下肢外側前緣 D.上肢外側中線 E.上肢內側后緣 103、患者疼痛沿三焦經放散,其病變部位在 答案:D 解析:手三陽經行于上肢外側,前緣為陽明,中線為少陽,后緣為太陽。 104、患者病發心絞痛,沿手少陰經放散,其病變部位在 答案:E 解析:手三陰經行于上肢內側,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十二經脈體表分布規律。 48.治療丹毒首選的拔罐法是 A.留罐法 B.走罐法 C.留針拔罐法 D. 刺血拔罐法 E.閃罐法 答案:D 解析:刺血拔罐多用于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刺血拔罐的應用。
49.十二經之海是指 A.督脈 B.任脈 C.沖脈 D.帶脈 E.陰維脈 答案:C 解析:沖脈與任脈、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有聯系,故有“十二經之?!?、“血?!敝Q。 名師指點:本題考點為沖脈的作用。 101.患者,男,22歲。發熱惡寒,寒重熱輕,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脈浮緊。治療應首選 A.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陽經穴 B.手少陰、手太陽、手太陰經穴 C.手太陰、足太陽、手少陽經穴 D.手太陰、手少陽、足少陽經穴 E.手陽明、足陽明、手太陰經穴 答案:A 解析:本證為風寒感冒,治以袪散風寒表邪為主。肺主皮毛,太陽主一身之表,太陰、陽明為表里。故取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陽經穴為主。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經絡的主治。 102.患者,男,50歲。腰部疼痛10余年,有勞傷史,久坐加重,病處固定不移。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膏肓 B.膈俞 C.志室 D.腰陽關 E.環跳 答案:B 解析:本病腰痛為肌肉勞損,治療除主穴外加血會膈俞以活血袪瘀止痛。腰陽關為寒濕腰痛配穴,志室為腎虛腰痛配穴。 103.患者,男,68歲。家屬代訴:患者于今日下午外出散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張,鼻鼾息微,遺尿,汗出,四肢厥冷,脈細弱。治療應首選 A.督脈經穴,灸法 AB.任脈經穴,灸法 C.背俞穴,灸法 D.足陽明經穴,灸法 E.足厥陰經穴,針刺用瀉法 答案:B 解析:任脈為陰脈之海,陽氣外脫,灸任脈經穴以回陽救逆治中風脫癥。 104.患者,女,2l歲。食魚蝦后皮膚出現片狀風團,瘙癢異常。治療取神闕穴,所用的方法是 A.針刺 B.隔鹽灸 C.拔罐 D.隔姜灸 E.艾條灸 答案:E 解析:風疹多為風邪侵于肌腠,治以袪風為主,灸神闕以散寒溫胃、止癢袪風。神闕禁針,隔鹽灸回陽,隔姜灸袪寒濕。 105.患者,男,22歲。頭痛,以后頭部為主,陣陣發作,痛如錐刺,時有脹痛,每當受風或勞累時疼痛加重,舌苔薄,脈弦。 治療應首選 A.后頂、天柱、昆侖、阿是穴 B.百會、通天、行間、陳阿是穴 C.上星、頭維、合谷、阿是穴 D.通天、頭維、太沖、阿是穴 E.頭臨泣、目窗、前頂、阿是穴 答案:A 解析:本證頭痛為太陽頭痛,故取太陽經穴為主治療。B為治巔頂痛首選,C為前頭痛首選。 106.患者,女,35歲。胃脘部隱痛,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后痛減,伴胃脘灼熱,似饑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弦細。治療應首選 A.內關、天樞、中脘、膈俞 B.內關、足三里、中脘、胃俞 C.內關、天樞、中脘、太沖 D.內關、足三里、中脘、下脘、梁門 E.足三里、中脘、內關、三陰交、內庭 答案:E 解析:本證胃痛屬陰虛,治以足太陰、陽明經穴為主,中脘為胃募,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三陰交為脾經穴,共奏和胃止痛之功,內庭胃之滎穴,泄胃中郁火。
107.患者,男,48歲。腰痛,起病緩慢,隱隱作痛,綿綿不已,腰腿疫軟乏力,腰冷,脈細。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風府、大杼、陽陵泉 B.命門、志室、太溪 C.人中、風府、足三里 D.風府、三陰交、太沖 E.風府、足三里、 答案:B 108.患者,男,45歲。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舌苔薄白,脈弦緊。治療除選用阿是穴、局部經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腎俞、關元 B.陰陵泉、足三里 C.大椎、曲池 D.膈俞、關元 E.膈俞、血海 答案:A 解析:本證為痛痹,治以溫腎陽,振奮陽氣而袪散寒邪。C為治熱痹配穴,E為治行痹配穴,B為著痹配穴。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痹證的分型證治。 109.患者,女,45歲。失眠2年,經常多夢少寐,入睡遲,易驚醒,平常遇事像咱怕驚,多疑善感,氣短頭暈,舌淡,脈弦細。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心俞、厥陰俞、脾俞 B.心俞、腎俞、太溪、足三里 C.心俞、膽俞、大陵、丘墟 D.肝俞、間使、太沖 E.脾俞、胃俞、足三里 答案:C 解析:不寐屬心膽虛怯,取心經、膽經腧穴以寧心安神。 110.患者,女,45歲。2天前感覺脅肋部皮膚灼熱疼痛,皮色發紅,繼則出現簇集性粟粒狀大小丘狀皰疹,呈帶狀排列,兼見口苦,心煩,易怒,脈弦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大椎、曲池、合谷 B.行間、大敦、陽陵泉 C.血海、隱白、內庭 D.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 E.內庭、曲池、太白 答案:B 解析:本證為風火郁于少陽、厥陰,取肝經行間、大敦,膽經陽陵泉清厥陰郁火,疏散少陽風邪。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蛇丹證治。 111.患者,女,40歲。嘔吐清水,胃部不適,食久乃吐,喜熱畏寒,身倦,便溏,小便可,舌苔白,脈遲。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上脘、胃俞 B.肝俞、太沖 C.腎俞、太溪 D.膽俞、丘墟 E.次髎、血海 答案:A 解析:本證為胃寒嘔吐,故取上脘、胃俞以溫胃散寒。B為肝氣犯胃嘔吐配穴。 名師點撥:此題考點為嘔吐的分型證治。 112.患者,男,32歲。惡寒發熱2天,伴咽喉腫痛,口渴,舌苔薄黃。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風門、肺俞 B.外關、身柱 C.曲池、中府 D.陰陵泉、委中、中沖 E.曲池、尺澤、魚際 答案:E 解析:本證感冒為外感風熱,治以疏散風熱、清利肺氣,取肺經滎穴魚際,配合穴尺澤清泄肺熱,取陽經穴曲池穴以清熱保津治口干。 113.患者,男,30歲。兩天前因食不潔水果,出現腹痛腹瀉,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 A.中脘、氣海 B.中脘、內關 C.行間、足三里 D.曲池、內庭 E.脾俞、腎俞 答案:D 解析:本證為濕熱痢,取曲池、內庭以清瀉濕熱。A為寒濕痢配穴;B為噤口痢配穴;E為休息痢配穴。 114.患者,男,66歲。小便滴瀝不爽,排出無力,甚則點滴不通,精神疲憊,兼見面色晄白,腰膝酸軟,畏寒乏力,舌質淡,脈沉細而弱。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是 A.太溪、復溜 B.曲骨、委陽 C.太沖、大敦 D.中極、膀胱俞 E.血海、三陰交 答案:D 解析:本證為腎氣不足癃閉,取膀胱背俞穴、募穴 ,俞募配穴以通尿閉。 115.患兒,男,3歲。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時有口干腹脹,不思飲食,煩躁啼哭,毛發稀疏,大便如米泔,舌苔黃膩,脈細。治療應首選 A.下脘、足三里、四縫、商丘 B.上脘、三陰交、太沖、解溪 C.下脘、中脘、上脘、內庭 D.下脘、上脘、四縫、足三里 E.中脘、合谷、曲池、四縫 答案:A 解析:本證疳積,治以足太陰、陽明經穴為主,取胃之合穴足三里、脾經經穴商丘以健脾而化積消滯,下脘和胃理腸清熱,四縫為治疳積經驗穴。 116.患者,女,64歲。耳中如蟬鳴4年,時作時止,勞累則加劇,按之鳴聲減弱。治療應首選 A.太陽、聽會、角孫 B.丘墟、足竅陰、外關 C.太陽、聽會、合谷 D.聽會、俠溪、中渚 E.太溪、照海、聽宮 答案:D 解析:本證耳鳴為虛證,取手足少陽經、足少陰經穴為主。 117.患者,男,43歲。兩耳轟鳴,按之不減,聽力減退,兼見煩躁易怒,咽干,便秘,脈弦。治療應首選 A.手、足太陰經穴 B.手、足少陰經穴 C.序手、足少陽經穴 D.手陽明經穴 E.足太陽經穴 答案:C 解析:本證耳鳴為實證,少陽經循經于耳,治取手足少陽經穴為主,是謂“經絡所過主治所及”。 118.患者,男,31歲。目赤腫痛,羞明,流淚,伴頭痛發熱,脈浮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是 A.太淵、風池 B.上星、少商 C.行間、俠溪 D.太溪、魚腰 E.外關、四白 答案:B 解析:本證目赤腫痛為風熱型,取少商、上星點刺出血以泄熱消腫。 A.中脘 B.天樞 C.巨闕 D.膻中 E.中極 139.大腸的募穴是 答案:B 140.心包的募穴是 答案:D 解析:中脘為胃之募,天樞為大腸募,巨闕為心募,膻中為心包募,中極為大腸募。 (141~142) A.當翳風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 B.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 C.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D.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E.耳后,乳突后下凹陷處 141.安眠穴位于 答案:A 142.天柱穴位于 答案:D A.尺澤 B.曲澤 C.曲池 D.少海 E.支溝 143.屬手少陰心經的腧穴是 答案:D 144.屬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是 答案:B 解析:尺澤為肺經合穴,曲池為大腸經合穴,支溝為三焦經穴。 (145~146) A.上脘、中脘、下脘 B.上脘、天樞、陰陵泉 C.內關、陽陵泉、上脘 D.內關、足三里、中脘 E.上巨虛、內關、下脘 145.胃痛的主穴為 答案:D 146. 嘔吐的主穴為 答案:D 解析:中脘為胃之募穴,加胃經合穴足三里可奏理氣和胃之功,內關有宣能上中二焦氣機作用。合用治胃腑疾病。 A.風池、太沖、合谷、內關、后溪 B.風池、百會、懸顱、俠溪、行間 C.上星、頭維、合谷、阿是穴 D.百會、通天、行間、阿是穴 E.率谷、太陽、俠溪、內庭 147.治療頭痛肝陽上亢證,應首選 答案:B 解析:肝陽上亢頭痛治以足厥陰少陽經穴為主。 148.治療前頭痛風邪襲絡證,應首選 答案:C 前頭屬陽明,取上星、頭維合谷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