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三關123穴:(與咽喉、肺有關)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之直線上。 4. 雙龍一穴:在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脛骨外側骨陷中。 6.雙靈12穴:掌面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橫紋中央(四縫穴)內側二分半處。(治療范圍廣泛) 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心臟擴大、狹心癥、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癥急救。以三棱針淺刺、從針孔擠出少 量透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 8木靈穴 穴位:掌面無名指第一節與第二節間之橫紋中央點偏外側二分半處。 9.婦科穴:手背大拇第一節外側,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計五穴。 (也有婦科2穴,一說) 主治:子宮癌、于癌瘤、子宮炎、卵巢炎、不妊癥、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過多或過少、陰痛腫痛、赤白帶下、陰吹、產后風癥(月內風癥)。 14.木火四穴 手背2 3 4 5 指第2、3節間橫紋正中央處。 18.八關穴:手背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節正中央內外側各五分的下二分半處、共八穴。劑量:由下往上斜刺二~三分。 (關為關節??)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臂不舉(特效)、腿痛(特效)耳鳴、痿癥、五十肩 配正會穴 20下高穴 21.上高穴 手解二穴上五分為上高穴 (常用三叉3,一針到底,管它有多少穴) 在手背于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下。(上一寸為中渚穴)。 23骨關穴 (也是32解針之一) 手掌當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外側五分,腕豆骨下是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腎之神經、肺支神經。 24.木關穴 在手掌于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內側五分處。 25腕順1、2穴 手背小指掌骨外側下緣。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孟炎、膀恍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 兼治鼻出血、失枕奇效。 27.三叉一穴:在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 29.三叉三穴:在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之中央點。 30.靈骨穴在手背虎口、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 31.心靈123穴 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1.5、2.5、3.5 直刺五分—一寸半。亦可透刺手背。斜度四十五度由下往上刺,治心臟病。斜刺三十度由下往上刺一寸五分,治胸部頭部疾病。斜刺四十五度由上往下刺治手腳疾病。 34.肝靈123穴 3、6、9寸 37.地宗穴 38..肩中穴 (8.5寸) 39.正脊123穴 手臂肱骨上正中央、肘橫紋直上2、4、6寸 42三神123穴 手臂肱骨之外側,肘尖直上1.5、2.5、3.5 45神肩穴:肩峰穴與云白穴聯線之中央點。肩峰穴-在肩骨縫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經肩颙穴下五分處。云白穴-在上臂肱骨后緣,肩中穴內二寸處。 46.三靈123穴 位于肘窩橫紋(即十四經尺澤穴上五分、外5分、內5分。 (皮部屬肺大腸,為何與心靈有交接??) 49.三圣123穴,涌泉穴后1、2、3寸(往足跟方向) 。 52.木黃穴 (因在膝部骨多,所以治骨刺) 解剖位置:大腿神經前皮枝、膽總神經、脾之神經、肝神經。 53.金營上、下穴 在中九里穴上2、4寸,向外橫開五分處。 (11、13寸處) 55火府\梁\昌穴 臀下橫紋正中央11\7\4寸。 59.木府\梁\昌穴 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腰痛有背痛、頭痛、肝炎、疵氣、持瘡、經痛、攝護腺腫大、骨刺、便秘、腹瀉、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風濕開節炎,冠心癥(特效)。 61.三靈123穴 委中穴直上123寸 64.神耳上穴 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上緣、距內側1/3處。 在耳廓背面中央偏內側二分處。 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下緣、距內側1/3處。 67外耳穴( 在金耳穴(在耳殼背之外緣上端)上三分偏外側二分。 金耳穴:在耳殼背之外緣上端,主治:肺衰弱之坐骨神經痛、腰脊椎骨彎曲、過敏性感冒。 木耳穴:在耳後上半部橫血管之下約三分。主治:肝痛、肝硬化、肝腫大、肝弱疲勞、久年淋病。 水耳穴:在對耳輪之外緣下端。主治:腎虧、腰部兩邊痛、腹部發脹。 火耳穴:在對耳輪之外緣中部。主治:心臟衰弱及膝痛、四肢痛 土耳穴:在耳甲腔部肝區之下。主治:神經衰弱、紅血球過多、發高燒、糖尿病。 68.土靈穴 在通胃穴直后一寸。 解剖:大退神經、脾神經、肝之神經。 主治:惡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癥)、血癌(白血球過多或過少癥),急救用。 溫馨提示: 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 僅供大家參考學習并交流 此文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請在醫師指導下操作使用 董氏72絕針是董氏不傳之秘 1.外三關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楊師常用十四經穴經驗提要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之直線上。外三關二穴與外踝尖連線之中點。直剌1—1.5寸,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a癌(特效)、肺癌(有奇效)。腮腺炎、肩臂痛、各種瘤、紅鼻子(特效)。青春痘、粉刺(效佳)。瘰?(特效)。以三稜針點刺出血效果卓著。治子宮溜配婦科穴。 2.外三關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聯線之中點。 3.外三關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為外三關二穴與膝蓋外側連線之中央點 4.雙龍一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在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脛骨外側骨陷中。解剖位置:外側腓腹皮神經、肺支神經。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頭炎。直剌五分至八分。 5.雙龍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雙龍一穴下6分 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頭炎。 6.雙靈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掌面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橫紋中央(四縫穴)內側二分半處。 解剖位置:固有掌指側神經皮下淺枝、心臟神經、肺分支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心臟擴大、狹心癥、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癥急救。以三稜針淺刺、從針孔擠出少雀壎梜z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 7.雙靈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掌面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橫紋正中央偏外側二分半處。 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心臟擴大、狹心癥、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癥急救。以三稜針淺刺、從針孔擠出少雀壎梜z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 8木靈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掌面無名指第一節與第二節間之橫紋中央點偏外側二分半處。 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枝、肝之神經。 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兩?痛、膽囊炎、膽道蚵蟲癥。痿癥、半身不遂。以三稜針刺出黃白色液體、或刺出黑血均效。 9.婦科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取穴:手背大拇第一節外側,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計五穴。 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子宮神經、六俯神經。 主治:子宮癌、于癌瘤、子宮炎、卵巢炎、不妊癥、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過多或過少、陰痛腫痛、赤白帶下、陰吹、產后風癥(月內風癥) 10.婦科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11 婦科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12.婦科四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13.婦科五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14.木火一穴位:(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取穴:手背食指第二節、三節間橫紋正中央處。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心臟及肝分支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三稜針淺刺出血奇效。注意與禁忌:木火四穴效果迅速,通常叫針一次以不超過五分鐘為原則。連續取用五日后,限用三分鐘。 15.木火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劑量:使用三稜針淺刺出血 ,穴位:手背中指第二節、三節閑橫紋正中央處。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心臟及肝分支神經。主治:半身不遂、腿痛、中風后遺癥、草鞋風。三稜針淺刺出血奇效。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半身不遂 。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木火四穴為治療半身不遂(特效)穴,如配合八關穴效果加倍。臨床上應用可任取一穴使用,一般習慣大都取木火二穴下針。 針感:微酸疼痛感。 16.木火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劑量:使用三稜針淺刺出血 ,穴位:手背中指第二節、三節閑橫紋正中央處。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心臟及肝分支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腿痛、中風后遺癥、草鞋風。三稜針淺刺出血奇效。治療方法:放血法 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半身不遂 。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木火四穴為治療半身不遂(特效)穴,如配合八關穴效果加倍。臨床上應用可任取一穴使用,一般習慣大都取木火二穴下針。 針感:微酸疼痛感。 17.木火四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取穴:手背中指第二、三節間橫紋正中央處是穴。劑量:斜刺,由上往下斜針十五度,入針一~二分。穴位:手背中指第二節、三節閑橫紋正中央處。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心臟及肝分支神經。主治:半身不遂、腿痛、中風后遺癥、草鞋風。三稜針淺刺出血奇效。治療方法:刺針法 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半身不遂 。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木火四穴為治療半身不遂(特效)穴,如配合八關穴效果加倍。臨床上應用可任取一穴使用,一般習慣大都取木火二穴下針。 【木火一至四穴曾用於治療高棉總統龍諾元帥之半身不遂奇效)腿痛、中風后遺癥、草鞋風?!? 18.八關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劑量:治手臂、腿痛由下往上斜刺二~五分立愈。穴位:手背中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內側五分下二分半處。解剖位置:正中神經皮下淺枝、心臟神經、肺分支神經、肝之神經。主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臂不舉(特效)、腿痛(特效)耳鳴、痿癥、五十肩。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八關三穴治療手臂不舉(特效)、腿痛(特效)?!景岁P1 穴 . 2 穴:手背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內側五分 下二分半處(1穴)。 偏外側5分(2穴)】 19.八關四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取穴:手背中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內側五分下二分半處。解剖位置:正中神經皮下淺枝、心臟神經、肺分支神經、肝之神經。主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臂不舉(特效)、腿痛(特效)耳鳴、痿癥、五十肩。 20.下高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一穴(於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腎臟神經神經敏感)。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 21.上高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二穴(於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一寸的上五分)上五分為上高穴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淺枝、尺骨神經分枝、腎腦神經。 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 22.中白穴 (又名鬼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手背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下。(上一寸為中渚穴,有人誤以中白穴乃中港穴,實為錯誤)。解剖位置:手背靜脈網,尺骨神經動脈,與手背分枝、腎分支神經,(又稱機動神經)。主治:急慢性腎孟(腎)炎、膀恍炎、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耳鳴、腦鳴、重聽、四肢浮腫、偏頭痛、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小腿痛、閃腰。坐骨神經痛(奇效)、骨刺(奇效)、岔氣(特效) 23.骨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 穴位:手掌朝上,當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外側五分,腕豆骨下是穴。亦節食指與中指叉口直上腕橫紋處下五分。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腎之神經、肺支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奇效),半身不遂(特效)脊椎骨增生壓迫神經痛(骨刺)十二指腸炎、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 24.木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 穴位:手掌於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內側五分處。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腎之神經、肝膽神經。 主治:腰痛(特效)心悶、兩?痛、黃疸病、坐骨神經痛、腿痛、腹膜炎、全身關節痛(特效)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 25.腕順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手背小指掌骨外側下緣,手腕橫紋下一寸五分處。解剖位置:此處為小指外轉筋、有腕骨背側動脈與支脈、尺骨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孟炎、膀恍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 26.腕順二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手背側面,當小指掌骨外側下緣,手腕橫紋下二寸五分處。 解剖位置:此處為小指外轉筋、有腕骨背側動脈與支脈、尺骨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孟炎、膀恍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兼治鼻出血、失枕奇效。 27.三叉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取穴:在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解剖位置:橈骨神經淺枝,肺分支神經、腎之副神經。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特效),腰痛、坐骨神經痛(有卓效),眉稜骨酸、脹痛(特效),視神經萎縮,半身不遂,痿癥。 28.三叉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取穴:當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中央點處是穴。劑量:直刺二寸。穴位:在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解剖位置:尺骨神經手背枝、脾之神經、肝分支神經。 主治:脾腫大、胰臟炎,半身不遂(特效),坐骨神經痛,手腳麻痹(特效),肝弱治療方法:刺針法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手腳麻痹。三叉二穴治療手腳麻痹(特效)。 29.三叉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在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之中央點。解剖位置:尺骨神經手背枝,腎之神經。 主治:重感冒、頭暈頭昏(特效),坐骨神經痛(特效),長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腎盂炎、腎臟病水腫(特效)。 30.靈骨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在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 解剖位置:淺層分布手背靜脈,曉骨神經淺枝。深層分布正中神經的固有掌側指神經、肺支神經、心及腎神經。 主治:肺氣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頭痛、偏頭痛、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難產.、冠心癥、心律不整、狹心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腎孟炎、大小腸炎、面斤、眼疾、耳鳴、耳聾、及一切久病、怪病、鼻病。各種手術麻醉,靈骨穴配心靈穴后通電。治療久年胃病、胃潰瘍配大白穴、中白穴。 注意與禁忌:孕婦禁針。因此穴有收縮子宮之作用、孕婦針之有流產之虞。 31.心靈一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 解剖位置:橈側手腕曲肌鍵和長掌肌腱中,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心臟支神經。 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癥、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亦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 32.心靈二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二寸五分。解剖位置:橈側手腕曲肌鍵和長掌肌腱中,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心臟支神經。 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癥、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亦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 33.心靈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三寸五分。解剖位置:橈側手腕曲肌鍵和長掌肌腱中,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心臟支神經。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癥、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亦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 34.肝靈一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掌心向上,手腕橫紋腕豆骨前緣直上三寸,解剖位置: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分布前骨、間動脈靜脈和正中神經。肝之神經、腎之神經。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主治:肝炎、肝硬化、脊椎骨膜炎、肝痛、兩?痛、血癌癥(白血球過多或過少)、脾腫大、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腰酸、筋骨 35. 肝靈二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取穴:掌心向上,手腕橫紋腕豆骨前緣直上六寸 劑量:直刺五分~一寸五分。穴位:肝靈三穴(掌心向上,手腕橫紋腕豆骨前緣直上三寸)直上三寸解剖位置: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分布前骨、間動脈靜脈和正中神經。肝之神經、腎之神經。 主治:肝炎、肝硬化、脊椎骨膜炎、肝痛、兩?痛、血癌癥(白血球過多或過少)、脾腫大、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腰酸、筋骨痛。治療方法:刺針法 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肝病。肝靈一、二、三穴功同上三黃穴,為治療肝病之(特效穴)。 36..肝靈三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掌心向上,手腕橫紋腕豆骨前緣直上九寸。 解剖位置: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分布前骨、間動脈靜脈和正中神經。肝之神經、腎之神經。 主治:肝炎、肝硬化、脊椎骨膜炎、肝痛、兩?痛、血癌癥(白血球過多或過少)、脾腫大、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腰酸、筋骨痛。 37.地宗穴 ( 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 穴位:在人宗穴(在上臂脈骨內緣與脈二頭肌間之陷處,肘窩橫紋上三寸五分。)上三寸處。即肘窩橫紋直上六寸五分。解剖位置:在頭靜脈后,有回旋上膊動脈、腋窩神經、心之支神經。 主治:能使陽癥起死回生。腦溢血之急救穴,針下立解。心臟。心臟麻痹、心絞痛之急救針。治半身不遂、心臟性喘息、肝昏迷、手腳麻痹、動脈硬化、胸痛背痛、呼吸困難、腦血管阻塞等癥。 38.肩中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肩峰穴(在肩骨縫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經肩顒穴下五分處。)直下二寸、肱骨上。即十四經肩顒穴下二寸半處 解剖位置:此處為三角肌中央下緣、有上膊動脈、頭靜脈,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膝酵鷏`炎(特效)、膝誧廑芊]特效)、皮膚?。i項皮膚病及殿部皮膚病有特效)、小兒麻痹、半身不遂、心悸亢進、肩痛、五十肩、流鼻血、血管硬化、瘰?(特效)。腰痛。肩中穴配通天穴、通關穴、建中穴、腎關穴治全身關節炎、尿酸性關節炎、游走性風濕 39.正脊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手臂肱骨上正中央、叉橫紋直上二寸為正脊一穴。解剖位置:肝副神經、心之副神經、脊椎神經。 主治:脊椎骨膜炎(骨刺)、退化性脊椎骨增生癥、僵直性脊椎不能彎曲癥、坐骨神經痛、頸椎骨刺。慢性腎盂炎。 40.正脊二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正脊一穴(手臂肱骨上正中央、叉橫紋直上二寸)直上二寸處,在肱骨上。解剖位置:肝副神經、心之副神經、脊椎神經。 主治:脊椎骨膜炎(骨刺)、退化性脊椎骨增生癥、僵直性脊椎不能彎曲癥、坐骨神經痛、頸椎骨刺。慢性腎盂炎。 41正脊三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正脊一穴(手臂肱骨上正中央、叉橫紋直上二寸)直上四寸處在肱骨上。解剖位置:肝副神經、心之副神經、脊椎神經。 主治:脊椎骨膜炎(骨刺)、退化性脊椎骨增生癥、僵直性脊椎不能彎曲癥、坐骨神經痛、頸椎骨刺。慢性腎盂炎。 42三神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肘尖直上一寸五分。解剖位置:腎之副神經、肝之副神經、肺分支神經。 主治:腎盂炎、蛋白尿、陽萎、早泄、腰酸、腰痛、腎結石痛、口乾、喉炎、支氣管炎、老人咳嗽。腎之補穴。三神穴三針同時下針,效果神速。 43.三神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手臂肱骨之外側,肘尖直上一寸五分的上一寸。去肘尖二寸五分。解剖位置:腎之副神經、肝之副神經、肺分支神經。 主治:腎盂炎、蛋白尿、陽萎、早泄、腰酸、腰痛、腎結石痛、口乾、喉炎、支氣管炎、老人咳嗽。腎之補穴。三神穴三針同時下針,效果神速。 44.三神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手臂肱骨之外側,肘尖直上一寸五分的上二寸。去肘尖二寸五分。解剖位置:腎之副神經、肝之副神經、肺分支神經。 主治:腎盂炎、蛋白尿、陽萎、早泄、腰酸、腰痛、腎結石痛、口乾、喉炎、支氣管炎、老人咳嗽。腎之補穴。三神穴三針同時下針,效果神速。 45.神肩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取穴:肩峰穴與云白穴連線之中央點。肩峰穴-在肩骨縫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經肩顒穴下五分處。云白穴-在上臂肱骨后緣,肩中穴內二寸處。解剖位置:有鎖骨上神經、腋窩神經、肺分支神經、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小兒麻痹(特效)、腦出血、腦血栓之后遺癥(半身不遂)特效、手臂麻痹、大腿內側疼痛、麻痹(特效)。(治療中風后遺癥中,對於患處手臂不能動彈,五指不能伸屈者,連續針五次左右即能運動自如。) 46.三靈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位於肘窩橫紋(即十四經尺澤穴)之上方,即肘窩橫紋上五分處。 解剖位置:前腕皮神經淺枝、心之支神經、撓骨神經、肺分支神經。 主治:急性心臟麻痹(奇效)、心絞痛(特效)、胸悶(下針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臟缺氧呼吸困難。用三稜針淺剌或點剌出黑血神效,點出紅血。 47.三靈二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位於尺澤穴外五分橫紋上。 解剖位置:前腕皮神經淺枝、心之支神經、撓骨神經、肺分支神經。 主治:急性心臟麻痹(奇效)、心絞痛(特效)、胸悶(下針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臟缺氧呼吸困難。用三稜針淺剌或點剌出黑血神效,點出紅血。 48.三靈三穴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位於尺澤穴內五分橫紋上。 解剖位置:前腕皮神經淺枝、心之支神經、撓骨神經、肺分支神經。 主治:急性心臟麻痹(奇效)、心絞痛(特效)、胸悶(下針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臟缺氧呼吸困難。用三稜針淺剌或點剌出黑血神效,點出紅血亦有卓效。 49.三圣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腳底正中央點處(往足跟方向)往前上一寸。即十四經涌泉穴后一寸。解剖位置:腳底神經分枝、心之神經、腎之副神經、腦神經。 主治:高血壓(特效)、低血壓過高癥(特效)、腦溢血、腦血栓癥。 50.三圣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在腳底正中央點處,即十四經涌泉穴后二寸(往足跟方向)解剖位置:腳底神經分枝、心之神經、腎之副神經、腦神經。 主治:高血壓(特效)、低血壓過高癥(特效)、腦溢血、腦血栓癥。 51.三圣穴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三圣三穴在腳底正中央點處(往足跟方向)往后一寸。即十四經涌泉穴往足跟方向后三寸。解剖位置:腳底神經分枝、心之神經、腎之副神經、腦神經。 主治:高血壓(特效)、低血壓過高癥(特效)、腦溢血、腦血栓癥。 52.木黃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在其黃穴直下三寸。其黃穴在明黃穴(在大腿內側之正中央。)下三寸。 解剖位置:大腿神經前皮枝、膽總神經、脾之神經、肝神經。 主治:黃膽病,膽囊炎、脾腫大、脾臟炎、白血球減少癥及明黃穴主治各癥。又為骨刺特效穴。木黃、其黃、明黃、天黃四穴除木黃外又稱為上三黃穴。 53.金營上穴(董民七十二絕針之一)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 穴位:在中九里穴上二寸,向外橫開五分處。解剖位置:肺之神經、心之分支神經、外側大腿皮神經。 主治:藥物中毒、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全身痛之止痛,各種急癥之急救。 54.金營下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 穴位:在金營上穴(在中九里穴上二寸,向外橫開五分處)直上二寸。解剖位置:外側大腿皮神經、肺之神經、心之支神經。 主治:藥物中毒、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全身痛之止痛,各種急癥之急救。 55.火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三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經、脊椎神經、心之分支神經、腦神經、腎分支神經、坐骨神經。 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經痛(特效)、頸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腦部挫傷、腦神經痛、項緊痛、偏頭痛、胸悶、腎臟炎。痔瘡(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癥(特效)?;鸶?、火梁、火昌三穴在臨床上同時取穴、效果顯著。 56.火梁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當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七寸處是穴。即火府穴下四寸處。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經、脊椎神經、心之分支神經、腦神經、腎分支神經、坐骨神經。 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經痛(特效)、頸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腦部挫傷、腦神經痛、項緊痛、偏頭痛、胸悶、腎臟炎。痔瘡(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癥(特效)?;鸶?、火梁、火昌三穴在臨床上同時取穴、效果顯著。 57.火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在火梁穴(當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七寸處是穴)下三寸。即在后腿橫紋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經、脊椎神經、心之分支神經、腦神經、腎分支神經、坐骨神 58.木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內橫開二寸,距臀橫紋二片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經、肝之副神經.脾之神經,閉鎖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腰痛有背痛、頭痛、肝炎、疵氣、持瘡、經痛、攝護腺腫大、骨刺、便秘、腹瀉、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風濕開節炎,冠心癥(特效)。 59.木梁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在木府穴直下四寸。即火梁穴向內橫開二寸。木府穴在火府穴(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內橫開二寸,距臀橫紋二片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經、肝之副神經.脾之神經,閉鎖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腰痛有背痛、頭痛、肝炎、疵氣、持瘡、經痛、攝護腺腫大、骨刺、便秘、腹瀉、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風濕開。 60.木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在火昌穴(后腿橫紋正中央直上四寸)向內橫開二寸,距膝橫紋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經、肝之副神經.脾之神經,閉鎖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腰痛有背痛、頭痛、肝炎、疵氣、持瘡、經痛、攝護腺腫大、骨刺、便秘、腹瀉、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風濕開節炎,冠心癥(特效)。點刺出黑血立即見效。 61.三靈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膝窩橫紋正中央(部「十四經」之委中穴)直上一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經、心之神經、肺之支神經、坐骨神經。 主治:后腦頭痛、項緊痛、肩痛、背痛、胸痛胸悶(特效)、冠心癥(特效)、坐骨神經痛、腰痛、腿酸、腿脹痛、抽筋(特效)。偏頭痛、腦神經痛、久年頭痛。以三稜針點刺青筋出血立即見效。 62.三靈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膝窩橫紋正中央(部「十四經」之委中穴)直上二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經、心之神經、肺之支神經、坐骨神經。 主治:后腦頭痛、項緊痛、肩痛、背痛、胸痛胸悶(特效)、冠心癥(特效)、坐骨神經痛、腰痛、腿酸、腿脹痛、抽筋(特效)。偏頭痛、腦神經痛、久年頭痛。以三稜針點刺青筋出血立即見效。 63.三靈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膝窩橫紋正中央(部「十四經」之委中穴)直上三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經、心之神經、肺之支神經、坐骨神經。 主治:后腦頭痛、項緊痛、肩痛、背痛、胸痛胸悶(特效)、冠心癥(特效)、坐骨神經痛、腰痛、腿酸、腿脹痛、抽筋(特效)。偏頭痛、腦神經痛、久年頭痛。以三稜針點刺青筋出血立即見效。 64.神耳上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上緣、距內側1/3處。 解剖位置:耳大神經、枕小神經、肺之神經、肝之神經。 主治:各種急性病癥之急救、心臟麻痹(特效)、心臟病發作之急救、頭痛、頭昏、眩暈(特效)、嘔吐、肝機能衰竭、四肢無力、虛脫癥、休克腦貧血、腦溢血等癥之急救。膽固醇過高之頭暈、胸悶(特效),胸背痛、高血壓,腰痛、暈車、暈船。神耳上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 65.神耳中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 穴位:在耳廓背面中央偏內側二分處。 解剖位置:肝之神經、心之神經。 主治:各種急性病癥之急救、心臟麻痹(特效)、心臟病發作之急救、頭痛、頭昏、眩暈(特效)、嘔吐、肝機能衰竭、四肢無力、虛脫癥、休克腦貧血、腦溢血等癥之急救。膽固醇過高之頭暈、胸悶(特效),胸背痛、高血壓,腰痛、暈車、暈船。兼治肝硬化。突發性耳聾。 66.神耳下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 穴位: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下緣、距內側1/3處。 解剖位置:腎之神經、肝脾神經。 主治:各種急性病癥急救、心臟麻痹(特效)、心臟病發作之急救、頭痛、頭昏、眩暈(特效)、嘔吐、肝機能衰竭、四肢無力、虛脫癥、休克腦貧血、腦溢血等癥之急救。膽固醇過高之頭暈、胸悶(特效),胸背痛、高血壓,腰痛、暈車船。兼治腎炎、腰脊痛。子宮下垂。 67.外耳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在金耳穴(在耳殼背之外緣上端)上三分偏外側二分。 解剖位置:腎之神經、肝之神經 主治:心律不整、心悸、中風昏迷之急救、頭痛、低血壓過高、頭暈、頭昏眼花。 68.分枝上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取穴:當肩脾骨與肱骨叉口直下一寸五分是穴。劑量:直刺一寸~一寸五分。穴位:在肩脾骨與骨連接之又口下一寸五分。 解剖位置:分泌神經、肝之神經。主治:藥物中毒、蛇、喝、娛蛤等蟲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瘋狗咬傷、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梅毒、食物中毒、服毒自殺(輕者可治、重者難醫)、全身發悻、瓦斯中毒、原子塵中毒。胸痛。 69.分枝下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取穴:在分枝上穴直下一寸五分。分枝上穴在肩脾骨與骨連接之又口下一寸五分。劑量:直刺一寸~一寸五分。穴位:在分枝上穴直下一寸五分。分枝上穴在肩脾骨與骨連接之又口下一寸五分。解剖位置:分泌神經、肺分支神經、乳神經。主治:藥物中毒、蛇、喝、娛蛤等蟲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瘋狗咬傷、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梅毒、食物中毒、服毒自殺(輕者可治、重者難醫)、全身發悻、瓦斯中毒、原子塵中毒。胸痛。兼治乳腺炎。 70.分枝中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取穴:在分枝下穴向內橫開六分。分枝下穴在分枝上穴直下一寸五分。分枝上穴在肩脾骨與骨連接之又口下一寸五分。劑量:直刺一寸~一寸五分。穴道名稱:五形穴之水府穴。取穴:包括水俯、水援,水市、水江、水清等五穴。劑量:使用三寸毫針斜刺:以十五度由內往外斜刺二寸~二寸五分。穴位:在水分穴(第十二脊椎興第一腰椎刺突之間)外側一寸。解剖位置:腎之神經。 主治:腰酸痛(特效)上腎盂炎(特效)、蛋白尿、賢虧。眼疾。視神經萎縮(視力模糊不清)。 71.前會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取穴:當正會穴前一寸五分處是穴。劑量: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穴位:在正會穴前一寸五分。即「十四經」之前頂穴后五分處。解剖位置:前頭神經、腦之副神經。主治:頭昏、眼花、腦脹、神經衰弱。中風昏迷不醒,半身不遂。以三稜針點刺立即見效。前會穴對不省人事之病患有使其立即復蘇之效。治療方法:放血法 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神經衰弱、失眠、四肢顫抖(舞蹈癥)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正會、前會、后會、鎮靜四穴為治療神經衰弱、失眠之(特效穴)。也是治療四肢顫抖(舞蹈癥)之(特效穴 72.足解穴:在膝蓋骨側上角直上一寸之間向前橫開三分。解剖:心臟敏感神經及血管。直剌三至五分。取穴:當膝蓋骨外側上角直上一寸之向前橫開三分。主治:扎針后氣血錯亂、、血不歸經,下針處起包、疼痛,或是西醫注射后引起之疼痛,跌打損傷,腳扭傷、精神剌激而引起之疼痛,疲勞過度之疼痛,藥物過敏、食物中毒。運用:下針后將針緩緩轉動,病痛解除即取針,留針時間以八分鐘為限。如患者暈針不省人事,即將其口張開,以扁針、筷子、湯跟?或手指按其舌根,稍用力重壓三下,見其欲嘔吐時,以涼水洗其頭,并以濕毛巾覆蓋其頭部,令飲涼開水半杯即醒,受刑休克者亦可此法解之。如患霍亂引起休克,可用涼水洗頭,使其恢復知覺,然后用藥治之。 73.天耳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 取穴:當耳廓背面、神耳上穴外二分處是穴。劑量: 斜刺:由上往下斜刺五分,特效。 解剖位置:肝腎神經。主治: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皮膚過敏、頭暈、嘔吐、暈車、暈船、有抗過敏作用。治療方法:刺針法。針感:局部酸脹感。 74.手千金穴(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 取穴:手撫胸取穴,在尺骨外側,腕橫紋上八寸,肘橫紋下四寸。卸手五金穴上一寸五分處取之。劑量:直刺五分~一寸五分。穴位:尺骨外側,手五金穴上一寸五分。解剖位置:肺分支神經、肝分支神經。主治:坐骨神經痛、手腳麻木(特效)小腿發脹、腳痛、解膽醇過多、解針口痛、項痛、頭痛、腹痛、藥物中毒、食物中毒、瘡瘍毒。治療方法:刺針法。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手腳麻木。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手千金穴治療手腳麻木(特效) 75.手五金穴(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 取穴:手撫胸取穴,當腕橫紋上六寸五分。即火山穴外五分上五分處是穴 劑量: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穴位:在尺骨外側,腕橫紋上六寸五分。 解剖位置:肝分支神經、肺分支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手腳麻木(特效)小腿發脹、腳痛、解膽醇過多、解針口痛、項痛、頭痛、腹痛、藥物中毒、食物中毒、瘡瘍毒。 治療方法:刺針法 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手腳麻木 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手五金穴治療手腳麻木(特效) 76.手解一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手解穴為董氏三十二解穴之首,效果神速)。取穴:於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一寸的下五分為手解一穴。劑量:直刺二~八分。針下立解。解剖位置:五腺敏感神經,正中神經。 主治:解暈針,或下針以后引起之麻木、針口痛、氣血錯亂之刺痛、坐骨神經痛、(下針立解)腰痛、三叉神經痛、全身痛、開刀后傷口疼痛、又解食物中毒、藥物中毒、急性胃腸炎疼痛難忍、拔牙時麻醉止痛、子宮手術之麻醉止痛(當麻醉使用,需配心靈穴)。二穴兼能治膽疾、膽石癥、膽囊炎、神經麻痹。針下立解,或以三稜針出血即解。(手解穴為最佳之止痛穴,故治療肺癌、鼻癌時必須加針本穴。) 77.手解二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手解穴為董氏三十二解穴之首,效果神速)。穴位:手掌朝上,於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一寸的上五分為手解二穴。 解剖位置:五腺敏感神經,正中神經。 主治:解暈針,或下針以后引起之麻木、針口痛、氣血錯亂之刺痛、坐骨神經痛、(下針立解)腰痛、三叉神經痛、全身痛、開刀后傷口疼痛、又解食物中毒、藥物中毒、急性胃腸炎疼痛難忍、拔牙時麻醉止痛、子宮手術之麻醉止痛(當麻醉使用,需配心靈穴)。二穴兼能治膽疾、膽石癥、膽囊炎、神經麻痹。針下立解,或以三稜針出血即解。(手解穴為最佳之止痛穴,故治療肺癌、鼻癌時必須加針本穴。) 十四經三百六十五穴(或說三百六十一穴),各家經常應用穴位不過數十。也有僅以十數穴交互配用即以之治療全身病痛者,如馬丹陽之天星十二穴即是。 我個人平日臨床平均取穴平均每次僅二、三穴,有時往往只用單穴一針即治??傆嫅醚ㄎ贿B董氏奇穴在內亦不到三十。而效果之迅速及顯著皆極為實際靈驗,其中也有許多個人的獨特經驗,開古人之所不曾有,例如以內關治膝痛,曲池治頭暈、束骨治顛頂痛、液門消除疲勞并治眼皮沉重難睜、大腿酸痛……等等。這只不過是幾個簡單的例子。 最重要的是這些穴道的應用都合乎經絡與辨證論治的法則。個人最常用的十四經穴〈俞募郄會原絡五輸等特定穴,個人亦常精簡配用,效果極佳,在此不再贅述,可參看前述有關章節?!导s為十二個,這些稱為「特級穴道」,其它穴常用者為「一級穴道」,再其次為「二級穴道」。倘能靈活運用特級穴道,面對一般臨床即很余裕,若再配合常用之董氏奇穴,則療效更高。治療原則對于痛癥除少數例外均采健側為主〈例外者特別注明〉,若兩側均痛或頭面軀干中央疼痛,則雙側均取。若內臟病癥亦以雙側皆取為原則,針法以動氣針法為主。 〈注:|表示患側,∠表使健即對側,‖表示雙側?!硎军c刺出血,ㄣ表示灸〉。 以下內容本來是個人上課時的大綱,上課時則每穴治癥的作用原理皆詳加解釋。 這里限于篇輻雖不能詳加解釋,但亦重點說明。 一、十二特級穴道 此十二個穴道,用途廣泛療效顯著,在每日之臨床中都有機會用于病患。 (一)風市〈足少陽膽經〉 在膝上七寸,外側兩筋間。人身直立,雙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處是穴。 主治: 1.為鎮定要穴,總治全身各種疼痛。 2.人體側面之各種疼痛尤其特效。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肩背痛、肋骨痛、少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 3.骨刺。4.半身不遂。5.解暈針、滯針。6.耳鳴甚效。 7.失眠特效。8.下肢風濕。9.下肢皮膚病。 10.顏面神經麻痹。 杰按: 1、《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凡十一臟取決于膽」,膽經鎮定作用甚強,主治病癥極多。 2、《素問.陰陽離合論》及《靈樞.根結篇》皆說:「少陽為樞」,少陽為轉樞之腑,主半表半理之病,一般疾病已離表而未深入內里者,多在半表半里之間。 3、此外疾病有時間性者多屬少陽病。 4、李梃《醫學入門》及唐宗?!夺t經精義》皆說:「膽與心通」,心主神志,十一臟亦取決于膽,可見膽亦主神志。風市穴顧名思義為「風」之市,因此能去風止痛止癢及鎮定安眠,又膽經繞耳一周,并穿過耳內而出,治耳鳴耳聾皆效。觀小柴胡湯及溫膽湯主治證既多又效,即可知少陽主治作用之廣及效。 5、又《靈樞.經脈篇》說:「少陽是主骨所生病」即「少陽主骨」,因此風市穴治療骨刺(頸椎腰椎間盤突出)甚效。 (二)內關〈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 在手掌后(大陵)上二寸,兩筋間。 主治: 1.心臟各種病變。2.胸悶、胸痛。3.膝痛甚效。 4.中指麻木。5.容易落枕。6.大腿內側痛。7.定喘。 8.胃病。9.呃逆。10.惡阻。11.腹痛。12.暈車。 13.頭暈。14.腰扭傷。15.血管性頭痛。16.過敏性反應。 17.愈病性失音。18.急性乳腺炎。l9.咽喉腫痛。 20.原發性痛經。21.肋痛。22.癔病。23.郁癥。 杰按: 內關可以說是全身第一大穴,是急救必用之針。透過手厥陰(心包絡)與陽明(胃)相通,調理氣血作用極強,對暈厥、心臟衰弱等急癥皆有效。 本穴為心包經之絡穴,別走手少陽,與三焦表里。又為奇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脈,本穴具有醒腦開竅,宣閉固脫,寧心安神,鎮靜止痛,解郁疏肝,寬胸理氣,和中降逆,健脾止嘔之功。主治功效甚多,大致以心血管,消化系、精神神經及循行部位病變為主。同時對于五臟氣機功能逆亂病變亦有調整作用。 本穴為理氣要穴,能散滯解郁。亦為血脈病要穴,還可調整血壓及血脂。 本穴治膝痛甚效,為個人數十年之特殊經驗,此系基于包絡與胃通,胃經通過膝眼(犢鼻)。又膝痛與血循密切相關,心臟差者亦易罹膝疾。董師之以「火」或「心」命名之穴位皆能治膝痛即其明癥。 (三)液門〈三焦經榮穴〉 在手小指四指之間合縫處陷中。握拳在小筋之前凹窩下針。 主治: 1.消除疲勞。2.感冒甚效。3.五官病要穴。 4.眼皮沉重難睜(眼肌無力)。5.喉痛甚效。 6.耳鳴、中耳炎。7.上中焦壅熱之癥。8.各種頭痛。 9.頸部扭傷、落枕。10.肩痛|。11.大腿疼痛∠。 12腰痛。13.胸肋痛。14.蕁麻疹、皮炎止癢。 15.惡心嘔吐。16.偏癰患肢腫脹。 杰按: 《金針梅花詩抄》說本穴「一針四透古來稀」,事實上不只透穿或透過四穴,自液門進針透過中渚、后溪、少府,深針還可透腕骨,也包括了董氏奇穴之中白,下白。六穴之效果皆融入其中。進針時在筋下貼骨進針,針達中渚腕骨等俞原多氣之所??芍^筋骨肉皆治,亦即風寒濕脾肝腎皆能治及。又按全息分布律來看,本穴可謂眼耳口鼻區皆能透達,而為五官病之要穴。本穴為三焦經滎水穴,三焦與腎間動氣及免疫機能有關,且「滎俞主外經」,治療感冒甚效。補腎之作用亦甚好。 (四)后溪〈小腸經俞穴〉 在小指外側本節后陷中。 主治: 1.腰痛∠。2.閃腰岔氣∠。3.頸椎病‖。4.腰椎病‖。 5.頸項強不能回顧∠。6.落枕∠。7.肩痛∠。8.背痛。 9.坐骨神經痛∠。10.腿彎痛∠。11.三叉神經痛∠|。 12.顏面神經震顫。13.耳痛。14.痙病。15.驚厥。 l6.癲癇。17.癔病。18.瘧疾。19.督脈失衡。 20.蕁麻疹。21.配腕骨∠治手腕痛|。22.配腕骨治黃疸。 杰按: 后溪為小腸經俞穴屬木,俞主體重節痛,木主筋,木主風。因此有較好的止痛舒筋袪風之功。本穴又系奇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督脈,督主一身之陽氣,腰痛、閃腰岔氣是督脈陽氣受阻。針后溪能轉輸陽氣,腰痛可愈。又后溪通督脈,督脈入腦又統諸陽,因此本穴治腦病神志病及熱病瘧疾等有效。 (五)太沖〈肝經俞穴:亦為原穴〉 在大趾與二趾之間,行間穴后寸半。 主治: 1.急救強心。2.膝痛膝腫。3.行步艱難。4.喉痛要穴。 5.血壓高。6.厥陰頭痛。7.頭暈。8.眼病。9.鼻衄。 10.胃酸過多。11.肝氣不和之胃痛。12.神經衰弱。 13.疝氣。14.陰部痛。l5.陰縮。16.尿潴留。 17.顏面神經麻痹。18.肋間神經痛。19.膽絞痛。 20.肝炎、肝硬化。21.顳頷關節紊亂。22.周身麻木。 23.開四關(配合谷)能鎮定、鎮靜、鎮痙、鎮痛、疏肝袪風。 24.開四關為治鼻病要穴。 杰按: 太沖為木經土穴,治療肝脾(木土)不和之病甚效。有疏肝理脾之功,為疏肝理氣要穴,對多種風(木?。瘢ㄍ敛。┋熜э@著,為治風濕要穴。 肝經繞過陰部一周,本穴為肝經俞穴。滎俞治外經,因此治陰部病甚效。本穴下有太沖脈經過,能以脈治脈,以脈治心,故對昏厥、心臟病等皆甚有效。因本穴與筋與心血有關(肝主藏血)亦為治膝痛特效穴。因其為調肝要穴,所以肝氣、肝火、肝風抽動的病,及眼病、血癥、頭暈,肝炎、肝硬化等都有效。 肝經上入頏顙至腦。本穴治喉痛特效,治神志病亦甚佳,尤其是與合谷并用謂之開四關。能鎮靜治失眠及多夢;鎮痙治痙攣抽搐;鎮痛治膽絞痛、痛經、頭痛、肋痛。袪風能治中風;疏肝能治肝脾不和,能排石。治郁癥。四關穴亦為治鼻病要穴,由于大腸經繞鼻之外側;肝經過頏顙治鼻腔內部,因此合谷、太沖合用治療鼻病甚效。 (六)束骨〈足太陽膀胱經之俞穴〉 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后陷者中。 主治: 1.后頭痛‖。02.頭頂痛‖。3.頸項強硬∠。頸痛∠。 4.背痛∠。5.腰痛‖。6.太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 7.頸椎及腰椎骨刺。 杰按: 束骨穴為俞穴,主體重節痛,五行屬木與風及筋有關。治療本經所過之處的疼痛及屈伸不利的病變皆有療效,又本穴為水經(膀胱經)木穴,補水潤木的效果極佳,因此治療之病癥極多。 由于經絡循環之故,治人身后面的疼痛都有效,由于1.膀胱經夾脊而行,其經別并入脊中,腎主骨。2.本經與其表里,故治頸腰椎骨刺,與后溪或風市并用,為有效成方。 七)委中〈足太陽膀胱經合穴〉
在腘中央約紋中。 主治: 1.腰扭傷特效↓。2.腳根痛↓。3.腳踝痛↓。 4.痔瘡特效↓。5.嚴重之后頭及頸項痛↓。6.頸椎骨刺↓。 7.腰椎骨刺↓。8.腳跟骨刺↓。9.坐骨神經痛↓。 10.腰背各種疔瘡癰毒。11.其它惡性毒?。ㄈ缧圆。?。 12.下肢脹痛↓。13.美尼爾氏病↓。14.鼻衄↓。 15.乳癰↓。16.急性吐瀉↓(急性腸胃炎)(配尺澤更佳)。 17.氣喘↓(配尺澤)。 杰按: 委中為血郄,郄穴能治急癥,此穴刺血能治多種急癥,系刺血第一要穴。膀胱經為少氣多血之經,適于刺血,對于一切瘀血熱毒,以三棱針點刺出血皆能見效。對于膀胱經所過之重性疼痛及久年疼痛,刺血均能見大效。治療痔瘡在委中刺血,縱然系多年重癥,亦僅二、三次而痊愈。 本穴所主之病,幾乎全以刺血為主,療效顯著。治療氣喘、嚴重吐瀉配合尺澤穴刺血,效果更佳。 (八)尺澤〈手太陰肺經之合穴〉 在肘窩橫紋之外側,摸之有一大筋,筋外側之凹陷中。 主治: 1.咳嗽‖。2.五十肩(瀉針)|。3.半身不遂∠。 4.網球肘|。5.任何關節屈伸、攣急‖。 6.尿意頻數‖癃閉‖。7.上腹疼痛‖。8.鼻衄‖。 9.牙痛。10.痿癥。11.蕁麻疹。 ※以上皆以毫針針刺為主。 12.氣喘。13.霍亂(急性吐瀉)(配委中更佳)。 14.急性嘔吐。15.胸悶胸痛。16.肩臂不舉,肩臂痛。 17.手腕痛。18.急性扁桃腺炎。 ※以上皆以三棱針刺血甚效。 杰按: 尺澤亦為刺血要穴。本穴為肺經合水穴,合主逆氣而泄,因此對肺經之氣逆病如喘咳等療效頗佳。本穴為金之水穴,肺(金)主肅降,腎(水)主受納,治療咳喘當然有效。 古代文獻,諸如《甲乙經》、《肘后歌》、《玉龍歌》都記載本穴能治手臂拘攣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舉等。針本穴尤其是瀉法甚為有效,蓋本穴為金之子穴,瀉金使其不能克木,木舒則筋即舒也?!端貑枺迮K生成篇》說:「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挂舱f肺為肝之主,尺澤穴在大筋旁,根據《靈樞.官針篇》及《素問.刺齊論),所言,刺入筋中,或貼筋而刺,至筋病甚效,對于肢體之拘攣,牽扯,弛緩,強直等均有療效。 (九)曲池〈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 屈肘橫紋頭。 主治: 1.頭暈特效‖。2.高血壓、低血壓。 3.清利頭目(青春痘、結膜炎、鼻炎)。4.皮膚病要穴。 5.急性菌痢。6.麥粒腫。7.肘痛∠。8.膝痛。 9.傴僂(腰直不起來)(配人中)。10.氣滯肋痛及腹痛。 11.急性乳腺炎。12.外感熱癥。13.風水面浮。 14.各類風濕。 杰按: 曲池為大腸經之合穴。有清熱袪風,調理腸胃之功,并能清頭明目,調和營血,透過大腸與肝通,治療頭暈,血壓高療效極好。由于關節對應及手足陽明相通,治膝關節扭傷(胃經通過膝眼)效亦甚佳。陽明經多氣多血,調理氣血功能極好,本穴善于治療氣分血分實癥熱癥,本穴能治外感高熱及陽明熱盛之證,透過肺與大腸表里,可治蕁麻疹、皮炎、皮膚搔癢癥、丹毒、癤腫等。 (十)足三里〈足陽明胃經之合穴〉 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 主治: 1.腸胃病要穴,善治□胃潰瘍?!跏秤徽???趪I吐、吞酸。 □消化不良?!醺篂a。2.肥厚性鼻炎。3.抽筋、轉筋。 4.齒痛。5.強心.治心臟病,6.定喘。7.顏面神經麻痹。 8.痿癥。9.解暈針。10.急性乳腺炎。11.落枕。 12.尿潴留(配陰陵泉)。13.痛風。14.預防感冒。 刺血可治療下癥甚效 1.心臟麻痹、心臟病。2.胸悶。3.久年胃病。 4.急性腸胃炎。5.氣喘。 杰按: 足三里為胃經(土經)之合穴,為土經之土穴,補土作用尤強。脾胃為后天之本,陽明經又為多氣多血之經,因此調理氣血作用極強,可謂百病皆治。古諺:「肚腹三里留」,本穴對腹部及小肚之腸胃病皆有療效。此亦本于手足陽明相通之理。本穴能強心定喘,胃與包絡通,故能強心。補土能生金,且「逆氣而泄取之合」故能定喘,治心臟病及氣喘皆宜深針并久留針,刺血亦甚好。 本穴灸補虛脫病變,針治也能補虛。補土能去濕,脾胃為痰濕之源,本穴治痰濕病變,降血脂有效,治風濕也有效。本穴能健脾補元氣,增強免疫功能,能預防感冒。對于B肝能轉陰也有加強作用。 (十一)三陰交〈足太陰脾經穴位〉 在內踝尖上三寸。 主治: 1.婦科病要穴。2.腎臟病要穴。3.糖尿病。 4.腎虧性弱(配大敦治陽萎,配腎關治早泄)。 5.腹脹(配內庭或足三里)。6.失眠(配神門)。7.腰椎痛。 8.易落枕(配內關)。9.疝氣(配大敦)。 10.生叉神經痛|。11.皮膚病要穴(配曲池或血海)。 12.梅核氣(慢性咽炎)。13.腎絞痛。14.足根痛。 杰按: 三陰交為脾肝腎三陰經之交會,根據脾肝腎三臟的生理、病理,三陰交可治療因脾肝腎三臟功能失常所致的病變,如消化、泌尿、生殖系統的病變,其功用可健脾利濕,補腎益氣,舒肝活血利氣等。 本穴為婦科第一要穴,治療各類婦科皆常應用。也是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要穴。由于脾統血肝臟血,本穴亦為血病要穴,所謂「治風宜治血,血行風自滅」因此本穴對于一些風病亦甚有效,為治皮膚病要穴。亦能治一些疼痛。 本穴為肝脾之交會,亦有疏肝理氣之功,因此能治療氣滯及肝郁病變如梅核氣,腎絞痛、失眠等。能補腎亦能治腎虧及足根痛。 (十二)豐隆〈足陽明胃經絡穴〉 外踝上八寸骨行骨外廉陷中(即腔骨前緣外側一寸半,腔骨腓骨之間)。 主治: 1.下頷關節炎。2.前額痛、眼眶痛∠、‖。3.顏面痛。 4.顏面神經麻痹。5落枕∠。6.肩關節周圍炎∠。 7.頸部、胸部肌肉痛。8.袪痰治咳嗽、哮喘。 9.健脾和胃治各種胃炎。10.降血壓。11.降血脂。 12.癔病性失音。13.袪痰安神志癲痛狂或中風。 ※以上以毫針針刺為主。 14.冠心病。15.哮喘。16.急性腸胃炎。17.高血壓。 l8.高血脂。l9.頭痛。20.耳痛。21.三叉神經痛。 22.慢性鼻炎。23.肩臂痛。24.胸脹胸痛。25.肋痛。 26.坐骨神經痛?!陨弦匀忉槾坛龊谘跣?。 杰按: 豐隆為胃之絡穴,溝通脾胃,能健脾和胃,善治脾胃之病。中醫認為脾胃為生痰之源,因此豐隆有清降痰濁之功。古訣認為本穴為「痰之會」,為袪痰要穴。俗諺「百病皆生于痰」。本穴有袪風化痰,開竅安神之功,主治范圍甚廣,凡由痰濕引起之疾病皆能治療,如咳嗽、氣喘(見《肘后歌》)、血脂高,及痰迷心竅或痰熱擾心之癲癇狂或中風皆有效。 《甲乙經》說,本穴主「喉痹猝喑,實則癲狂……」?!肚Ы鸱健氛f:「主胸痛如刺」?!夺樉拇蟪伞氛f:「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善于通腑瀉熱,活絡除濕,且脾胃主肌肉,本穴對肌肉風濕痛甚效?!稌樉膶W》說:「豐隆者,陽血聚之而隆起,化陰絡,交太陰,有豐滿之象,故各豐隆?!贡狙▽夥盅种畬嵃Y皆能治之。 本穴亦為刺血要穴,刺血機會有時較委中及尺澤還多。也有諺語說:「怪病必有瘀,雜病必有瘀,久病必有瘀,難病必有瘀」,因此活血化瘀法治療「久、難、怪、雜」之病甚效。此處常有瘀筋浮現,極適合刺血,而且在小腿正面,極為方便。既然本穴為「痰會」,又為刺血要穴,能活血袪痰,允為治療疑難雜癥第一刺血要穴亦不為過。 本穴刺血除治療心臟病,肺臟病及前述刺血所列疾病甚為有效外,對于側身各種病變更有特效。如上述之偏頭痛、耳痛、肩臂痛、肋骨痛,側面(膽經)之坐骨神經痛及足跗痛均有特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