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將一躍一米多高的跳蚤放在一米高的罐子里,罐子加上了透明的蓋子。這樣一來,跳蚤每次跳起來都會撞到蓋子。 一段時間后再拿掉蓋子,發現跳蚤已經無法跳到一米以上的高度了。原來它已經適應了瓶子的高度,自己的跳躍能力也因此降低了。 這種內心默認了較低目標后限制了自身實際能力的現象,被稱為“跳蚤效應”。 令人驚訝的是,心理學研究顯示,“跳蚤效應”在人類身上同樣適用。 生活中最常上演的戲碼,就是退而求其次。這甚至已經成了人們心中的處世智慧,美其名曰“退一步海闊天空”。 殊不知,當退而求其次成了一種習慣,不盡人意就形成了慣性,形成一種越妥協越失敗的惡性循環,這就是低端人生的來源。 每個人的心里都曾有過美好的夢想,但在行動前,有的人就空想畏難,習慣說:“我不行”,于是退而求其次,在“算了吧”的掙扎中讓步。 朋友文文畢業后沒多久,聽從了父母的話,辭職在家備考公務員??剂藘赡旰笠廊粵]有上岸,她便知難而退了。 聽說考教師比較容易,她便一頭扎進去用功,沒想到,面試時缺乏經驗,屢屢碰壁,她說自己不是那塊料,又放棄了。 后來她加入了考研隊伍,決定攻讀自己喜歡的財務專業,別人都以為她這次會如愿以償。 一年后,再問起她的近況時,還是老樣子,宅在家里待業。 原來她缺席了那場考試,她說,“考上了研究生,畢業后都30歲了,找工作哪有優勢?” 還沒出發,就畏首畏尾,畫地為牢,沒有盡力,就低頭認輸,躊躇不前,結局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不難發現,不斷給自我設限的人,就會一步步走向平庸。 唐太宗《帝范》云:“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span> 優秀人物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永遠對自己做到的不滿意,那些讓常人艷羨的結果,其實都離他們理想中的甚遠。 反之,總是說“我不行”的人,一開始就把自己關在狹窄之處,拒絕成長,默許自己過著低配的生活。 而敢于突破自我的人,早已走出藩籬,釋放生命的更多潛能。 有一個男孩,天生沒有四肢,連做護士的母親都不想碰到他,直到他四個月大時才敢抱起他。 身體殘疾的他除了生活無法自理,還要飽受同學的嘲笑和欺負。 在自殺失敗后,他開始選擇接納自己,為自己的快樂負責。 后來,他學會了騎馬、游泳、玩電腦,掌握了普通人都會的技能; 他還獲得了大學的雙學位,創立了非營利組織; 更厲害的是,他以“幫助別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到世界各地演講。 他就是影響了無數青年人的尼克胡哲。 他說:“我認為最大的殘障,不是沒有四肢,而是你的心思意念和選擇,成為最大的殘障?!?/span> 現實中,很多人處于瓶頸期,就像實驗里的跳蚤,連連碰壁,自我懷疑,直到心灰意冷,就失去了再次出發的勇氣。 走上坦途的人,也許就在于他愿意多給自己一次試走彎路的機會。 成長不設限,人生才能無極限。 左宗棠說:“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span> 你標準高,達成的目標才可能高;你要求嚴,得到的結果才可能好。雖然不是什么樣的標準就一定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但卻一定是正相關。 身體、年齡、性別、天賦都不是決定成敗的因素,別人的打擊嘲笑也不能輕易改寫你的人生。因為,你才是自己人生劇本的主角,結局要由自己來書寫。 身處井底,守著四角天空,還是扶搖直上,擁抱天邊彩虹,答案其實就在你心中。 人挪活,樹挪死。 扔掉包袱,敢于折騰,才能走向更廣闊人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塔拉自稱是從垃圾堆里爬出來的無知女孩。 在17歲前,她從未上過學,伴隨她長大的只有垃圾場的破銅爛鐵、父親頑固的意志控制和哥哥的施虐暴打。 父親是摩門教教徒,在他們家里,不上學,不就醫,就是全家人要堅持的忠誠和真理。 她曾以為世界就是這樣令人絕望。 她渴望逃離,可內心在不斷掙扎:離開,意外著要失去和家人的聯系;讓步,就會變成家人一樣的人。 最后,塔拉決定重塑自己的人生。 在為父親工作時,她悄悄地自學,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她不滿足于此,從不合格生成為全優生,借著成為訪問學者的機會,去劍橋大學攻讀碩士,獲得了博士學位。 塔拉的經歷告訴我們,命運給了你很低的起點,你要放下枷鎖,不懼傷疼,去創造一個絕地反擊的奇跡。 人只有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钪畲蟮氖?,不是跌倒,而是從來不敢奔跑。 身處低谷,不墜青云之志,直面挑戰,勇于乘風破浪。 正如韓愈所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span> 一生中,最光輝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從悲嘆與絕望中產生對人生挑戰和勇敢意志,并付諸于行動的那天。 敢于行動,才能贏得成功。 人為什么要追求夢想?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完成自己的“天命”,是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職責。 這個“天命”,就是你內心一直渴望做的事情。 而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摩西奶奶年輕時,喜歡畫畫。但是父母卻認為這樣不現實,于是她很早地結婚生子。 在安逸的日子背后,她渴望畫畫的念頭卻越來越強烈。 77歲那年,她買回畫筆,在家開始自學畫畫。 78歲那年,她完成人生中一幅畫。 一開始,她的畫掛在店里,蒙上灰塵,無人問津。 但她一點都不受影響,依然遵從內心,堅持做想做的事。 80歲時,她在紐約舉辦了個人畫展,成為美國著名的原始派畫家。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span>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小時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