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年人是學習太極拳的主力。年輕人嘛,好玩的東西太多,光英雄聯盟還忙不過來呢,混在中老年隊伍里多沒勁??! 左:董英杰前輩 右:鄭曼青前輩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不過有一點大家都認同,就是楊露禪學成功夫,回河北永年,再然后去北京傳拳,那時候,楊露禪一直稱自己的拳是“綿拳”、“長拳”,長拳的“長”不是指手臂伸得長,而是指拳架套路綿綿不絕,猶如長江大海。 那“太極拳”三個字哪里來的呢?書面證據是武式太極拳第一代祖師武禹襄提供的,他把一份叫做《太極拳論》的文章,傳給了他的外甥李亦畬宗師(武式太極拳第二代),武禹襄、李亦畬舅甥倆都是讀書人,喜歡做筆記,寫下了不少太極拳練習心得體會。 外甥李亦畬,還把這些心得體會做了一個合訂本,包括署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舅舅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以及李亦畬自己寫的《太極拳小序》、《五字訣》、《走架打手行工要言》等等,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 這個合訂本,李亦畬宗師稱為《太極拳譜》,在1881年的時候出版了一次——宗師自己手抄的,給了武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郝為真。這個《太極拳譜》一共出版了三本,傳給了不同的人,太極拳史上,把這三本心得體會合訂本,稱為:老三本。在老三本里,我們看到了最早出現的完整的“太極拳”三個字。 最早的“太極拳”三個字出自老三本,不會有什么異議。那陳式太極拳練習者跟楊吳太極拳練習者吵的是什么呢? 吵的是:誰練的才是太極拳! 有意思的是,楊式太極拳第一代祖師楊露禪,雖說在陳家溝前后學了十八年,但他傳下來的太極拳,跟陳家溝練的太極拳差異很大,不光動作明顯不同,連練習的原則都有差異。這讓現代很多太極拳練習者產生疑惑:都叫太極拳,為什么差異那么大? 其實這個疑惑不光現代人有,在民國時期,有一位名人就提出過,這位名人叫向愷然。這個名字挺陌生的吧?他的筆名就響亮很多:平江不肖生,上世紀20年代的武俠小說家,稱得上那個時代的武俠作家首座。 廣告:在李亦畬宗師傳下來的《太極拳譜》中,有一篇宗師自己的文章《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清晰講解了太極拳練習的步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