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繼石,武漢漫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多年前,坊間有“北馬南蕭”之說,其中“北馬”乃北京的馬海方,曾創作《老北京風俗畫》系列;“南蕭”即武漢的蕭繼石,是系統地繪畫老武漢民俗風情的第一人。 蕭繼石無論為人還是從藝,都有很多朋友。筆者與其雖交往時間不長,但其散發出的四大閃光點“厚德、有學識、民族情懷、藝術水平了得”,卻是灼灼生輝,令人敬佩有加。 一位藝術水平了得之人 著名文化學者籬外一叟先生在偶然看到蕭繼石的書法作品后評價道:“具有一種內在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其造詣、境界既臻高峰,端的了得”。 筆者也以為,蕭繼石老師的書法技藝已是爐火純青,別具風格。 那日,筆者走進他的畫室,只見幾幅書法作品被圖釘于靠墻的展板上,讓人眼前一亮。其中一幅行草書寫著“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筆力蒼勁,行走暢達,枯墨相宜,厚重古樸,章體與結體均給人以美感。 蕭繼石的書法技藝“端的了得”,其繪畫技藝更是“端的了得”。 早在七十年代初,蕭繼石就和下鄉采風的白統緒老師一起合作,其《洪湖銀秋》入選第五屆全國美展。在創作這幅作品時,白老師虛心聽取蕭繼石的建議,說洪湖的秋天不是金色,而是銀色,水波如銀,豐收的滿船魚蝦如銀。后來果真以“洪湖銀秋”為題來創作沖刺大展。每每提及此事,蕭繼石總是稱道白老師的謙遜隨和以及傳幫帶的美德。 漫畫家往往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掘所畫對象長相的特點和神韻,適度夸張,突顯其性格和職業特征。在蕭繼石的漫畫生涯中,他曾為諸多名家而畫,比如方成、丁玲、陳強陳佩斯父子、姜文等等。在蕭繼石的筆下,構思奇妙新穎、不落俗套,造型生動有趣、耐人尋味,人物特質被刻畫得惟妙惟肖,令觀者無不嘖嘖稱奇。這種功力,自是通過其長期的觀察和訓練得來的。 2000年以來,蕭繼石開始將筆頭瞄向民俗風情畫上。他說,之前所進行的漫畫和連環畫創作,都為民俗畫創作做了技藝上的準備。在正式落筆之前,他深入工廠、茶館、碼頭、弄堂等地調研寫生,揣摩角度,將自己的思維拉回到幾十年前的舊城往事之中。 為了畫好《老武漢民俗風情》系列,從案頭準備到幾易其稿到見之于眾,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很多人問他為什么畫這套作品,他說:“在這個城市生活幾十年,驀然回首,一切都變得太快,尤其近十年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加快,好像整個社會進了快車道,好像眨眼功夫都變了。我們享受現代生活的同時,往往若有所失,大家都應關注原本好的東西不要丟失,不要學猴子掰苞谷。在世俗中,人可貴在于保持幾分堅守,幾份閑適,幾分淡定,那些人本的東西、精神的東西遠比物質的更重要。時光流逝,我們前行,卻悵然若失。人類的智慧在于留下文化?!?/p> 系列畫作出來后,著名畫家鐘孺乾很中肯地評價道:“繼石是我的老朋友老畫友,他的畫有學究氣,值得研究”。著名作家董宏猷稱道:“繼石的風俗畫,以線描立骨,加敷彩渲染,諸多人物,有幽默趣味,但無變形與夸張,骨子里透出的,仍然是中國人物畫的水墨神韻,古樸而雅致。一看便是畫水墨人物畫和連環畫的高手。反復品賞,真的好生喜歡”。 時光荏苒。不經意間,蕭繼石已經到了花甲之年?;仡櫰淅L畫創作成果,竟也沉甸甸地。比如曾出版連環畫《安徒生童話》,編輯出版《世界漫畫杰作選》、《國際獲獎漫畫作品選》,發表了系列漫畫《高老二趣事》、《劉大逛武漢》、《賤三爺》及許多插圖作品,其作品曾多次入選國際漫畫大賽展及全國美展。2006年漫畫作品《連戰省親圖》獲全國新聞漫畫復評銀獎,2008年《老武漢風情系列》在全國書協展覽中獲一等獎,2012年作品《無題》獲子愷杯全國漫畫大賽優秀獎,2013年作品《偷獵》獲第三屆中國桐鄉廉政漫畫大賽優秀獎,2014年《快樂童年》入選中國水墨漫畫名家邀請展…… 一位有民族情懷之人 在蕭繼石的畫作中,大多都是反映民族特色、民俗風情、民生狀況的內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民族情懷很深的人。 蕭繼石對自己恩師姚治華教授提出的一段話銘記在心:“我的根是中華民族,我自己真切領會到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定要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土地,扎根本民族文化土壤上,根扎得越深越好。只有扎這樣的根,你才能生根開花”。這成為蕭繼石藝術實踐的立足點與出發點。 蕭繼石堅定地認識到,不能越搞越洋,也不能越搞越古。堅持民族“大我”、“民族之我”,是藝術家流淌的民族血脈,是生命基因里的民族優勢,可形成鮮明的藝術個性,成為充滿活力的藝術生命個體,而不是現代工業生產線上的產品。外來的東西可以消化吸收,為我所用,但不能丟了民族的根本,不然,就迷失了方向。人為地改變基因、搞轉基因,不辨別地輸血,便會出問題。 在這方面的實踐中,他深諳姚治華教授關于“傳統、生活、創造三位一體”的學術之道。他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非常豐富,你對傳統不研究不了解,就不可能在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創新。研究傳統需要深入進去,還要能跳出來。正如李可染先生所云,要像春蠶吐絲,先把自己纏進去,然后再做飛蛾咬出來。 漫畫大師華君武和方成老師對蕭繼石的影響頗深。他們都是學習和借鑒民族傳統的典范。華君武的漫畫造型與線條,吸收了中國傳統剪紙、木刻的一些元素。方成的水墨漫畫,一看傳統味很足,但又獨具個人風格。我國水墨漫畫一詞,也就在于方成老師不斷有水墨漫畫新作推出而逐漸廣為流傳的,方成乃是堪稱我國水墨漫畫的開拓者。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蕭繼石從各位名師處得到啟示,潛心于“民族之我”的畫作,尤其是水墨漫畫。他常以“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來勉勵自己用心而作,切記浮躁。他白天上班工作,業余時間進行創作,還常深入到一些老街弄堂采風寫生。經過長期的苦心操勞,終于獲得豐腴成果,使自己的藝術創作實現突破性的跨越。 2008年初,蕭繼石畫的110幅《老武漢民俗風情》系列,在武漢市博物館展出后,引起強烈反響。此前,“北馬南蕭”的北京馬海方,已在北京展出了其創作的《老北京風俗畫》系列,武漢蕭繼石今日之舉,算是對“北馬”的一次圓滿呼應。此次展出后,湖北省博物館收藏其中部分畫作,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將該系列畫作集結出版,方成老師還為該書題寫書名并作序。 方成老師評價道:“看了他的畫使我感到驚奇和欽佩。這是一部十分難得,令人欣賞,具有文化內涵的藝術品……。社會不斷變動,人的生活、經歷也在不斷變動之中。畫里留下舊時的生活情景,給人看了,不僅能滿足人們的憶舊情懷,更會使人感覺社會的變遷和進化。新中國建立后,社會變化更加明顯,蕭繼石的這一組往日生活畫卷,自能引起人們進一步的思考,對國家建設事業寄于厚望”。 中國畫很講究天人合一。除了作為繪畫中的一種精神體現外,繪畫的視角也要天人合一,要體現“以人為本”。這種“天人合一”和“以人為本”的觀念指引著蕭繼石將藝術創作的筆頭放到了民族民俗民生的選題上。比如他應中國青年出版社之邀為兒童讀物《家庭教育》所畫的插圖以及由80幅作品組成的《愛的熏陶》展覽,無不體現對人民大眾尤其是對少年兒童的關愛。 蕭繼石的民族觀還體現于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2004年,國民黨主席連戰首次率團訪問大陸,開啟了兩岸交流的破冰之旅。蕭繼石作為有民族情懷的漫畫家,欣然創作了《連戰省親圖》發表于《湖北日報》上。該畫作以鄉情為基調,以民俗為表現,采用了傳統鄉間走親戚的裝束打扮,并融入了這次來訪的有關背景,一經發表,在讀者中引起共鳴。 一位學識淵博之人 前不久,筆者前往武漢看望蕭繼石老師。在蕭老師畫室,與武漢的幾位文化大腕不期而遇,包括聞一多基金會宋晉秘書長、獲得水彩畫國展金獎的著名畫家許海剛、著名濕版攝影大家王岳君、著名歷史學者馬智哲等。大家不僅非常欣賞蕭老師的書畫作品,而且對其文化學識修養也都大為贊許。 蕭繼石明白,要搞好書畫創作,光有技巧不行,還必須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謴透呖己?,他毅然考進了大學文科,為他后來書畫創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這也正是其作品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兼具一定高度的重要緣由。 自古以來,但凡能成為書畫名家者,無不同時是文化大家的。當今,筆者有幸結識的幾位書畫家比如上官會平、魯家雄、王浚山等等,也都是文化功底深厚者。蕭繼石作為姚治華教授的門徒,又是文科專業科班生出身,且在媒體事業中寫寫畫畫三四十年,自然積累和練就了一身文才兼具的本事。 武漢大學出版社于2012年為蕭繼石出版了散文體專著《淋濕的幽默》,著名作家徐魯在序中評價說,“在我看來,蕭繼石是一位像汪曾祺先生一樣的全才型藝術家。繼石君最擅長的是漫畫創作,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漫畫家,此外,他對水墨人物、版畫、金石篆刻、散文創作、民俗研究、藝術評論……也是無所不能”。他還說,“繼石君的文風清麗曉暢、質樸而通達。行文之間容有漫畫家慣有的亦莊亦諧、點到為止,卻不飄不野,更不故弄玄虛,向讀者炫技”。 蕭繼石是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中國漫畫創作和研究的親歷者與見證者,在《淋濕的幽默》一書中,他用較大篇幅介紹了豐子愷、葉淺予、廖冰兄、黃永玉、方成、李濱聲、韓羽、蘇朗、黎青、莊錫龍、常鐵均、謝添、李保田、姜文、湯曉丹、藍蘋等名家的為人為藝之特點,字里行間充滿著對這些名家的尊崇,想必蕭繼石也從中領悟和學到了很多有益的技藝。 正如徐魯先生所云:“從蕭繼石'創作談’以及所配的漫畫作品里,我們可以領略繼石君作為一位多次獲得過國內外漫畫大獎、風格獨具而成就斐然的漫畫家的幽默氣質和創作風神”。 在書中,蕭繼石還對古今中外一些漫畫藝術史料和獨特個案進行了研究和論述。徐魯先生評價其堪稱“漫畫史話”觀。如《世界上最早的漫畫》、《國際公民》、《恩格斯漫畫》、《出手不凡》、《小題大做的那些智者》、《匪夷所思》等,均以圖文釋惑的方式呈現,可謂給讀者提供了一套學習和普及漫畫史識的教材。 一位尊師厚德之人 《易 坤卦》云,君子當以厚德載物。厚德,體現了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載天下重任。 熟悉蕭繼石的人都有一個感覺,老蕭隨和,沒有架子。按說,在一個部門多年主編刊物,多少會嚴肅地讓人難以靠近。但老蕭并非如此。他不僅沒有架子,而且心系民族,關注民生,胸懷博大,十足地謙和、低調,猶如黃牛犁地一樣的踏實。 在筆者看來,蕭繼石最大的厚德,在于尊師。 盡管說,書畫創作并非蕭繼石的主業,但那是從他所在的工作崗位而言。其實,蕭繼石從事書畫藝術的創作已有四十多年了。這期間,有幾位影響其藝術創作的恩師,始終是他掛念于懷的。 蕭繼石能走上書畫藝術創作之路,首先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父親是湖北洪湖一帶聞名四鄉的教書先生,寫得一首好字,畫得一首好畫。每逢春節四鄰的對聯都由他書寫,各家辟邪的鐘馗都請他畫。父親常與鎮上一個刻圖章的彭先生交流畫技,并從彭先生手里借來芥子園手繪的一本水墨畫稿學習。父親翻看,兒時的蕭繼石也跟隨著翻閱,漸漸地迷上了繪畫。小蕭初中一年級時,父親病故。如今五十年過去了,小蕭已然成為老蕭,每當憶起父親,他都不免心痛。蕭繼石在《小鎮歲月》的回憶錄里,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父親的懷念,以及對其在書畫啟蒙教育上的感恩之情。 與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蕭繼石曾中斷學業,下鄉,招工進城。他被安排在洪湖糧食局的一個單位。單位的頭是搬運工出身,沒多少文化,人很敦厚,把一些出墻報、寫口號之類的事交給蕭繼石和一位叫文祥的青年。趕巧的是,單位的河對面開了一家貝雕廠。廠里有一位搞設計的師傅,叫王受之,文史與藝術修養都很全面,其舅舅周令釗是中央美院教授,參與了國徽的設計。蕭繼石如獲至寶,常常與文祥一道前往受之處請教聊天。古代的、當代的、國內的、國外的,歷史的,文學的,藝術的,王受之簡直就是一部百科全書。不僅如此,王受之還經常從出差各地帶回多種美術資料和信息,為小蕭他們講解指點。歲月如梭,三十多年過去了,王老先生作為當代設計教育奠基人之一、汕頭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著作等身,上海媒體前些年還評其為“全國十大知道分子”。 蕭繼石常言,在文革那些年,自己癡迷于繪畫,從王受之先生那里得到的教益,彌足珍貴。 蕭繼石是姚治華教授收受的一位門徒。之所以收蕭為徒,一則蕭與教授胞兄同事多年,有手足之情面,二則在于教授對于蕭之藝術慧根及功底基礎相當認可。姚教授曾受教于李可染、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等大師。1961年中央美院畢業留校任教至今,授業解惑,桃李滿天下。前幾年,姚教授為新加坡現代藝術館和人民大會堂大廳創作的巨幅大寫意山水畫《黃河頌》,以其濃烈的藝術感染力,令觀者嘆為觀止。姚教授作為國手級的畫家,其德其藝深深地影響著蕭繼石這位門徒。蕭繼石從姚教授處學得了“水墨漫畫”應把握好“一個方向,苦練兩功,三結合,五個基本觀點”等精髓。姚教授曾引用李苦禪大師的話教導他,做好藝術家必須具備四個品質:哲學家的頭腦、科學家的毅力、詩人的感情和雜技團的本領。蕭繼石常常感言,姚教授的諄諄教導,為其找到了通往藝術之巔的希望之門。 蕭繼石對指導和幫助過他的恩師們,常懷感恩之情。不僅感恩于有過師徒名分者,而且還感恩于一面之教、一幅作品之指導的前輩或同行們。這其中,他常提到的有方成、白統緒、湯文選、邵聲朗、魯慕迅、惲其昌…… 古人云,孝親尊師,德之本也。蕭繼石尊承父親及各位恩師的修為和學問并感恩之,實乃厚德之人。 時下,蕭繼石老師更是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在中國漫畫尤其是民俗漫畫的藝術之路上,舉筆操戈。 筆者祝福,這位扎根民族的當代民俗漫畫大家,能夠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