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這是我開號以來第一次專門聊那英的專輯。雖然我不算是那英的歌迷,但是她作為歌手的發展脈絡我還是知道個大概。早期在內陸發展,后面去臺灣先后簽約了福茂、百代兩家唱片公司,都留下了不錯的作品。如果讓我舉例內陸和港臺在流行音樂上的審美差異,我就會拿不同階段的那英做比較。我們今天聊的,是她在臺灣與另一家國際大廠——華納唱片合作的專輯《我不是天使》。 這張專輯由華納唱片和那英的經理人邱黎寬的公司“銀魚制作”聯手打造。從選曲到制作,都體現出了國際大廠對那英這位新朋友的重視。據說在收歌階段,唱片公司先后收到了來自內陸、香港、臺灣以及新馬地區超過200首的投稿,最終精挑細選才有的《我不是天使》當中這10首。而那英本人,也有份參與詞曲創作。 有意思的是,《我不是天使》的企劃和概念,以及大部分的作品,都是標準的臺灣流行音樂路線。但是專輯的錄制,卻是在內陸和香港完成的,并沒有去臺灣錄制。為了保證錄音效果,華納選擇了被譽為北京頂級錄音棚的“綠洲錄音棚”來完成錄制工作,操刀的錄音師是在內陸名聲赫赫的金少剛。多年以后,那英在“好聲音”當導師,金少剛則是好聲音的音響總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巧合,也是緣分。 《我不是天使》當中,那英既有此前標志性的“那喊式”情歌,也有華納為她選的能夠突顯嗓音特點、且有新意的內容。專輯的制作團隊也是集結的港、臺、新三地的團隊,香港的Jim Lee、臺灣的伍佰以及新加坡的李偲菘擔任音樂部分的制作人,李偲菘與“臺灣和音天后”馬毓芬擔任配唱制作人。在幾位功底深厚且風格各異的制作人的加持下,做出了一張質量上乘的佳作。 那英還包攬了另一主打歌,也就是標題曲《我不是天使》的填詞。這首是伍佰的作品。聽慣了那英唱抒情歌曲,不妨來聽聽伍佰為她打造的這首Soft Rock。即使那英唱的已足夠順滑,但當你聽歌的時候,總能在腦海中過濾掉那英的聲線,把場景切換到伍佰和觀眾“互動”的live show當中。這就是伍佰的作品,越聽越上頭。 專輯中還收錄了來自內陸的才女劉沁的兩首作品。《貪戀》和《愛依然》。關于劉沁的介紹,可以移步至歌頌如風的推文:劉沁......為歌而生,歌為自由。據說這篇推文還得到了劉沁本人的認可。說起來劉沁也是與臺灣樂壇很有緣分的內陸歌手,最早的《我明白》被滾石入選林憶蓮的專輯,隨后在臺灣發行了自己的專輯《青睞》,當年被臺灣評論界大加贊許。 《貪戀》這首歌真是標準的“劉沁風格”,世紀末R&B曲風。印象中那英很少能唱到這類作品。劉沁這首實在是亮點。愚以為那英帶點兒沙啞、磁性的聲音特質,應該多唱點兒這種歌。只可惜當時華納對那英的規劃還是太保守了,啥都試試,但是有些風格試了一次就沒下文了。樂迷只好通過磁帶、CD浮想聯翩。 周傳雄與那英的交集,除了那首《出賣》,還有這一首《反省》。周傳雄(小剛)的作品在順口、和傳唱度上,就從來沒讓人失望過。 這張專輯的文字部分,基本都是由女性完成的。包括那英本人填詞的作品在內,大部分歌曲的填詞工作,都是女詞人的作品。唯獨有兩首是男性詞人的作品,《像我這樣的情人》和《再會不再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把這位老師叫佚名。佚名真的是橫跨國粵語歌壇,兩樣填的都很出色的詞人,并且很能設身處地的去剖析女性的心思。《像我這樣的情人》是來自深白色創作組的作品,這個“馬甲”之下的人是誰、還有啥作品,也屬于本號讀者入門級問題。 《再會不再見》應是專輯中唯一的Cover Version,但是沒找到原曲是啥。編曲竟然是前Beyond和浮世繪的成員劉志遠。顯然,這首歌屬于Jim Lee執行制作的那部分。 ?&?愚人音樂坊 2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