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講了顏真卿多次請張旭傳授筆法,張旭都沒有告訴他,直到這次在洛陽才得以傳授;接著師徒二人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講清了十二種用筆的方法。 接下來,本文將對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進行講解:滿足這五個條件,你的書法就能趕上古人! 顏真卿說:“幸蒙長史授用筆法,敢問攻書之妙,何以得齊古人?” 張旭與顏真卿問答結束后,顏真卿又拋出了一個問題:怎么樣才能達到古人的高度? 按理說,此時顏真卿已經得到筆法要訣,回去照著練習就是,沒理由再往下問,不過有句話叫“書讀得越多越覺知識匱乏”,正因為知道了筆法,他才不恥下問,況且機會難得。 事實上老師是不太喜歡問題多的學生,尤其是標榜先賢名人的問題,但張旭老師并沒有表現得不耐煩,反而說滿足五個條件就行,那么是那五個條件呢? 第一,“在執筆,令得圓轉,勿使拘攣?!?/span> 要讓筆圓轉,不能屈伸不靈。這里并沒有說具體執筆是五指還是兩指,只是說要讓筆圓轉,可見古代并無固定執筆方式,蘇東坡云:“執筆無定法,但使虛而寬?!币舱f明了這點。 圓轉的前提是手指、手腕靈活,只有靈活才能收放自如,反之手指緊抓筆管、手腕僵化不動,則無法做到圓轉。 有人說東晉時,王羲之以能不能拔掉毛筆為標準要求兒子王獻之,看來只是傳說而已。 既然虛而寬,那就不是死死抓著筆管,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币彩沁@個理。 執筆靈活是寫好字的前提,而如何執筆只是手段,萬不可主次顛倒。所以,只要能夠圓轉靈活,沒必要糾結是五指還是兩指。 第二,“在識筆法,謂口傳手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在也?!?/span> 要知道和明白筆法,即口傳手授之訣,不可沒有法度,這樣筆法就在。 口傳是張旭說的“十二意”,也可以說是言傳;手授是“人或問筆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對以草書,或三紙、五紙”,也可以說是身教。 《畫禪室隨筆》:“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薄拔鹗篃o度”就是董其昌說的“不可信筆“,與孫過庭“任筆為體,聚墨成形”是一個道理。 也就是說,筆在手里要受控制,不能攤在紙上筆毫游到哪就寫到哪。 第三,“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span> 要意在筆先,下筆之前對寫多大、寫多少,要心中有數,不能寫的時候再去想,也不能不想就去寫。 “巧”不是取巧,而是恰到好處?!扒杀愫弦恕笔钦f布置得恰到好處為宜。 書法家在創作的時候,先是審讀要寫的內容,而后看紙張的大小,最后下筆,這個過程就是布置。 布置是相對整體而言的,因為在書寫過程中有很多東西難以預測,比如本來計劃一行寫八到九個字,結果寫大了只能寫七個字,那么就要從后面找回來。 絕對寫多少、寫多大,那不是布置,而是做作與安排。 第四,“紙筆精佳?!?/span> 要筆精、紙佳、墨良。不知道那些認為“善書者不擇筆”的人作何感想? 事實上,善書者首先一定是一個善于分辨毛筆、宣紙和墨汁優良的人。 常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沒有優良的工具和材料,又怎么能創造出高質量的產品呢? 拿釣魚的魚竿來說,高質量的碳布做成的魚竿即便斷也有上限,而低質量的隨時可能斷。 兩支狼毫筆,一支真狼毫,一只尼絨仿狼毫,無論書寫者水平多么高,用后者遠不如用前者寫出來的效果好。 當然,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或超越王羲之的水平,這些你可以忽略。 第五,“變通適懷,縱舍掣奪,咸有規矩?!?/span> 要適時變通,不該留的絕對不留,不該丟的絕對不丟,全有規矩。 一個字不止一種姿態而有多種姿態,一個字不止一種寫法而有多種寫法,這些都要適時變通因地制宜。 拿王羲之尺牘中的字為例。 《孔侍中帖》《快雪時晴帖》《奉橘帖》等帖中的“羲”字都是行書,有的左傾右斜,有的左斜右傾,有的上面寫三橫,有的寫兩橫,有的下面斷開,有的連上,沒有一個姿態和寫法相同的,卻又顯得十分協調。 這便是變通適懷,縱舍掣奪。 最后張旭說:“五者備矣,然后齊于古人矣?!?/span>滿足這五個條件,然后你的書法就能與古人齊肩。 顏真卿滿足了這五個條件,所以后來成了獨領風騷的書法大家,他做到了與古人齊肩,有些地方可能還超越了古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