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先生 “秒殺選擇題?!”這樣的表述似乎有點言過其實,過于夸大之嫌。也知道如此題目,只是博人眼球。不過,總歸是得拿出點“干貨”來,也不枉動筆一回。 透過對真題的分析,可以發現選擇題題干材料的表述方式具有鮮明的歷史學學科特點,尤其是部分省市地區的新高考試卷。 2021年全國甲卷選擇題第26題,部分題干材料“宋代盛行婚姻論財,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評。南宋理學家張栻認為,'婚姻結好,豈為財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風俗’?!?021年北京卷選擇題第1題,部分題干材料“祝歲習俗古已有之?!对娊洝吩疲?#39;稱彼兕?。ň票?,萬壽無疆?!币陨蟽衫牧?,顯然是一種學術化、專業化的行文方式。諸如此類,不再贅述。 這也就是說應試者應逐漸熟悉和適應歷史學領域文章的行文風格,并將選擇題題干材料作為一種“史料”(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對歷史事件或事實的記錄,運用時應考辨真偽和價值)或者“材料”加以審視和解讀,這類似于和歷史學者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同時,也應“忘記”是在考試,就是不要當作是在做題。調整心態,這是首先要做到的。 既然是一種“材料”,那么準確地、恰當地理解材料至關重要,這就離不開對“語境”的把握。這對于明顯呈現了“史料”的選擇題更是如此。 所謂“語境”,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李劍鳴先生指出,首先是“歷史語境”,就是這一史料產生或所涉及的事情發生時的具體情勢;其次,是“文本語境”,是指這一史料的“上下文”或其他類似“文本”的關系;最后,還有“學術語境”,也就是史學界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所積累的知識和思想。故此,只有把多重“語境”結合起來,才能把握史料的“原意”。只有把握“原意”,才能形成可信的歷史解釋。 那么,具體延展到真題,首先是注意史料所涉之事發生時的具體情勢,這就是通常所講的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也就是指歷史過程。其次,為準確把握歷史過程,除了所學知識外,還應關注學術界相關研究的知識和思想,主流的、非主流的都要適當的理解。以上兩點主要是針對“史料”型的選擇題而言的。 針對一般“材料”型真題而言,主要是歷史學者依據相關“史料”表述成文。這就是說“材料”的背后是“史料”的影子——如果沒有史料的支撐,那么也就沒有題干材料的歷史敘述。 2021年全國乙卷選擇題第24題,題干材料“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021年湖南卷選擇題第14題,題干材料“歐洲最早出版的科學期刊是19世紀中葉首批成立的各國科學院的院刊。隨著科學家按其專業組成專業性學會進行研究,到1921年科學期刊已增至2.5萬種,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紀后期增加的?!憋@然,以上兩例材料行文表述的背后定有史料的支撐。這就是通常所講的“一分材料(史料)說一分話,十分材料說十分話,沒有材料不說話”。 對于“材料”型試題,應對的方法和“史料”型真題幾乎相同。首先,應明確題干材料所涉及到(歷史現象背后)的歷史事件。其次,就是對題干材料和歷史事件的具體情勢加以重組和融合,從而理解題干材料的“真意”。 2021年湖南卷選擇題第2題,題干材料“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贝祟}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是漢文帝即位風波。題干材料敘述了平定“諸呂之亂”后代王劉恒因“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而被功臣元老、宗室大臣迎立為帝。 首先,應明確題干材料顯然旨在強調代王劉恒繼承帝位的背景。 其次,據《史記·呂太后本紀》所載,“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边@是指呂后掌權時期剝奪了一些重臣元老的權力,迫使其“病免家居”;同時,大肆誅殺對惠帝劉盈皇位造成威脅的高祖劉邦諸子,如戚夫人之子趙隱王劉如意,并且違背高祖劉邦駕崩前規定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禁令,加封諸呂為王。這引起了宗室諸王和功臣元老的強烈不滿。 所以,廢呂后所立的少帝劉弘,但是“(如)立齊王,則(母家)復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倍埃ù酰┳铋L,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這就是說代王為人仁孝寬厚,太后薄氏一族謹慎溫良。所以為避免重蹈覆轍,決定迎立代王劉恒為帝,從而“有效”防范母族勢力“危宗廟、亂功臣”的政治風險,亦即旨在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面對真題情境,無論是“史料”型,還是一般的“材料”型,都是應試者與歷史研究者的一段看似“不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也就是基于特定的歷史情境,應試者應給予(選出)合理的歷史解釋。 應試者一方面應通過課堂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應逐步擴展知識,了解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從而準確地、理解地把握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廓清歷史過程。擴展知識或許是一件頗為麻煩之事,但是實屬必要。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刊文(《知史愛國、讀史明智——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強調“拓寬歷史視野,引導學生增進知識見識?!ㄟ^創設情境和要求學生聯系所學,全面認識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在更高層面上對問題的復雜性、深刻性進行著眼全局的把握?!?/span> 只有把握相關的“歷史語境”和“學術語境”,厘清歷史過程,才能循著歷史學學科思維的路徑高效而又不失誤地理解選擇題題干材料的“真意”,從而擺脫對低效而失誤較高的技巧、方法之“術”的過度依賴,特別是對于近年部分省市地區(如天津卷)新出現的“最佳項”選擇題尤為適用,從而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秒殺! 【真題再現】 參考文獻: [1]何建明,李劍鳴,晏紹祥:《史料運用的規則》,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10月11日(第008版)。 [2]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274頁。 [3]教育部考試中心:《知史愛國、讀史明智——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載于《中國考試》,2020年第8期(總第340期)。 [4]知乎UP主“是大施熊啊”:關于“為什么中國革命要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回答,2018年4月29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879871/answer/379101886。 ——「全文 結束 ,謝謝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