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朔先生在研讀中國文學史、哲學史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著名文化人都與僧人有交集,其中不乏結為密友者,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比如,蘇軾與佛印禪師,歐陽修和居訥禪師,黃庭堅與晦堂禪師等等。文人墨客感情細膩,在生活中、仕途上、學業上有所困惑的時候,就喜歡與這些出家之人交流,進行思想上的碰撞,以取得學術上的突破,情懷上的慰藉,心靈的平靜。 ![]() 李翱,中唐文學家,哲學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師從韓愈,致力追求儒家之“道”和“道統”。中華文化為何能博大精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儒釋道三家在各自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也各有各的“道”。 公元820年,李翱在朗州刺史任上,聽說附近澧州藥山(今湖南省津市市棠華鄉境內)上慈云寺內有一個惟儼禪師,智慧如海,佛法精深。李翱就想見見這位大師,論一論“道”,沒想到他派人三番兩次相請,都被拒絕。李翱一看大師派頭很足,架子比諸葛亮還大,于是就親自上藥山拜訪。 李翱帶著隨從氣喘吁吁,汗流夾背爬上了山,看到惟儼正坐端在松林之中,清風徐來,松濤陣陣,手捧佛經讀得津津有味,頭也不抬,似乎根本沒發現太守大人來訪。一旁侍立的小和尚低聲稟報:“太守大人來了?!崩畎啃愿駝偭壹痹?,爬了大半天山,見惟儼還在擺譜,難道這和尚不應該馬上放下書,小跑過來伸出手來:“太守,交個朋友吧?!边@大師不按常理出牌啊。于是大怒,不等惟儼回答,就大聲說:“見面不如聞名??!”轉身就要走。 惟儼淡然一笑,拋下經卷,開口呼道:“李翱!”李翱一怔,回答道:“在?!贝髱熜Φ溃骸疤貫槭裁聪嘈哦勚露幌嘈庞H眼所見?”李翱一聽大師話中有禪機,拱手謝罪,然后開口問道:“請問大師,什么是道?”唯儼大師終于進入了角色,面帶神秘的微笑,一言不發,伸出手——向天上地下一指。李翱一臉懵逼,他畢竟不是職業和尚,對于禪宗這種拈花微笑式的套路有些不適應。唯儼大師笑容不變,緩緩說道:“云在青天水在瓶?!?/p> ![]() 李翱一聽,好像被雷劈了一般,心中一片清明,宛如黑暗的室內亮起明燈,又如寒冰頓時消解,遂欣然寫下一首七絕《贈藥山高僧惟儼》。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余說, 云在青天水在瓶。 ![]() 一千多年前,李翱與惟儼大師的這次相見,成為了中國文學史和哲學史上的佳話,“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成千古名句。下面我們來共同解讀這首詩。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保ㄎ﹥按髱煟┬逕挼蒙聿娜缤生Q一般優雅,千棵松樹下擺著兩盒佛經。鶴形,就是形容儀態優美,佛家認為,鶴形之人有大慧根,李翱借以稱贊惟儼禪師是有智慧的得道高僧。 “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蔽襾硐虼髱焼柕?,大師只說了一句話,云在青天之上,水在水瓶之中。 “云在青天水在瓶”(另一個版本是“云在青霄水在瓶”,我個人認為,“青天”更佳,加之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天天念叨這句詩,流傳更廣。)這句詩,細細想來,確實包含了許多禪機。 ![]() 可以理解為:云就在天上,水就在瓶中;在天上就做飄逸的白云,在瓶中就做純凈清爽的水,各安其道,各守其分,自得其所,這就是道。 也可以理解為:云水本相通,水汽蒸騰化為云,云卷云舒,四處漂蕩,無所限制,瀟灑自在;而瓶中之水被困,不得流動,不得匯入江河湖海,是因為被外部條件所限。如果能打破界限,則自由奔流,再無阻礙。人的本心如果被浮華蒙蔽,就如同水入瓶中。 ![]() 當然,每個人讀到這句詩,都會有自己的感悟,都會有不同的解讀,這就是禪理的奧妙所在。(畫家授權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