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播出的《女心理師》劇中有這樣一個案例,30歲的蔣靜喜歡暴飲暴食,之后控制不住地嘔吐掉。 她控制不住吃,又控制不住吐。 一出門,立刻散開頭上的馬尾辮,脫下媽媽買的連衣裙,和自己打扮同樣自由的朋友打成一片。媽媽打開她的房門,她都是安靜的坐著,但是床底下卻像個垃圾場,藏著的酒瓶和煙蒂……回到她的童年,母親是個完美主義者,父親走了后,她媽媽活得像個戰士。強勢的母親,對她要求很高,寄予厚望,為了讓她將來有一個好的前程,付出了很多心血。對女兒的生活,更是掌控到,留多長的頭發。她是個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和媽媽相依為命,心底是非常愛媽媽的。因為太愛媽媽了,所以她不得不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訴求,去滿足媽媽的期待。喜歡打鼓,卻不得不聽媽媽的練鋼琴,喜歡自由卻日夜被束縛著。她的病,叫神經性貪食癥。雖然電視劇里,她好像輕易被治愈了,但是現實中,這種精神疾病要難很多。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左右為難,讓孩子內心陷入撕扯的不只有她一個,這部電視劇,還有另一個孩子,因為母親過度嚴厲、父母吵架,而出現心理沖突,半夜突然就這樣扇自己耳光。 下面這個新聞,9歲女孩小涵,她媽媽突然發現孩子頭頂中間,有一片頭皮沒了頭發。一開始以為是斑禿,找了很多方法,生發劑、涂抹生姜,不但沒好,還越來越禿。最后,去到醫院,其實青少年的拔發癥并不少,所以追問下,孩子承認頭發都是自己拔掉的。孩子為啥這么做? 這些孩子普遍都有一個非常嚴厲的家庭氛圍,父母強勢,容不得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其實孩子都很善良,他們在巨大的沖突中,內心產生巨大壓力,左右為難。在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期待中間左右為難,在爸爸媽媽的沖突中左右為難,在聽話和叛逆之間左右為難。 早上看到社區媽媽們在討論關于孩子磨蹭、學習態度、抗挫折等問題。(今天中午視頻號直播間,我會談這些話題)。這些問題都是孩子發出的求助信號,只是各種累積的負面情緒,以某種方式呈現出來了而已,但是父母往往把它們當成為問題,要消滅。就好比孩子發燒了,父母的態度是:你怎么可以發燒呢?不行,你不能發燒!學習育兒,總會談到共情,可是很多父母把它拿來作為一種手段,一種控制孩子的手段,認為“我都共情了,你還蹬鼻子上臉了?!不知收斂?!”其實,孩子在你面前有真實的情緒,多么難能可貴,如果孩子在你面前,只是聽你的話,懂你的事,你一共情,孩子就懂你的目的,那才是真的可悲,孩子的情緒將一直堵塞在身體里。你就失去了無數次幫助孩子的機會。最近,我接了好幾個青春期個案,父母總是跟我說,怎么會這樣呢,我們對他真的很好,很關心,可是孩子只有一句話:你們根本不愛我。我是多么懂父母的心,哪能不愛孩子,可是很多父母愛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的都是對生活的灰心喪氣甚至絕望。我寫下今天的文章,可能大多數的家庭,都不會這么嚴重,再看看下面這個數據,4個孩子中,有1個抑郁,你還覺得少嗎?昨天接待一個青少年來訪者后回家路上,我和老潘談mini的學習,她的成績并不算拔尖,但是作為二年級的孩子,我給她買的課外練習冊(三本),她能全憑自己主動完成了一大半。自己寫,自己核對答案,自己訂正。我對孩子們的學習,最大的目標就是養成自律,不過度透支學習熱情,在該沖刺時還有余力。但這絕對不是一天,一個月,一年能達成的目標。 老潘說了一句話,讓我一驚:“如果我們上小學時,突然,我說的是突然接受他們這會的學習強度,估計也不一定能承受得住??!”我想了想,還真是。 如何讓孩子的情緒健康,是一個十分龐大的話題,一個孩子在兒童時期,特別看重父母的表情、神態和想法,他們會輕易就以父母的想法為準,但他們畢竟是個鮮活的生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所以,在兒童時期,“左右為難”是讓情緒打結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父母盡量不要讓孩子生活在這樣的處境中。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讓孩子左右為難的情景,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長大后 








這是個真實故事, 兒子長年服精神類藥物 





我是牛媽彭小蹦,公眾號:牛媽彭小蹦(ID:pengxiaobeng),兩個孩子的媽媽,畫漫畫的心理咨詢師,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專委會理事,出版書籍《成長,不慌張》,8年專注家庭關系成長路,2年心理咨詢,1000多篇文章,和幾十萬媽媽的成長故事,一起活出從容與自在。 
支持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