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的“走”,相當于現代的“跑”,古人用什么字稱呼“走”?“老翁逾墻走,老婦出看門”中的“走”字,含義是走還是跑?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寫下了大量的反映社會民生的“史詩”,其中的“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最具代表性。 《石壕吏》的開篇就給讀者呈現了一幕慌亂的人間悲?。骸?span style="font-weight: 700;margin: 0px;padding: 0px;box-sizing: border-box;line-height: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看門(也作“出門看”)?!?/p> 作者的一次普通投宿,遇到的卻是“有吏夜捉人”的驚險,“老翁逾墻走,老婦出看門”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 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翻墻“走”了,由老婦開門出來應付、周旋。 其中,“老翁逾墻走”的“走”字,用的是走字的本義——跑,這里指逃跑。再有,大家熟悉的《木蘭詩》的結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雙兔傍地走”中的“走”字也是跑的意思。 “走”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原為象形字,其字形像人擺動兩臂跑步的樣子,在卜辭中,“走”有用作本義的,如“庚申貞其令亞走馬”(甲編二八一O)。 西周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止”(指腳)而成,其結構更突出了人奔跑時的特點。金文中還有加了“彳”的“走”字。 小篆承金文形體而來,但是上部變為“夭”?!白摺弊值搅穗`書后,上面的“夭”訛變為“土”。 《說文解字》解說道:“走,趨也。”古人認為,“徐行曰步,疾行曰趨,陜趨曰走”。所以,“走”的本義,是跑的意思。 “走”用來表示的行走、步行是稍晚之后的事情了?!帮w禽走獸”“走馬觀花”中的“走”實際上是古漢語走作為“跑”這個含義的遺留。而現代意義的“走”字,在古代稱“步”——即上文所謂的慢慢行走,“徐行曰步”。 “步”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本為會意字,字上面的“止”是左腳。下面反寫的“止”是右腳?!安健弊值谋玖x就是行走,如徒步行走的士兵稱為步兵。 “步”字的字形是兩只腳一前一后,所以又引申為跟隨的意思,比如“亦步亦趨”。用腳走路,就會有一長段的距離,“步”就引申為階段,如:初步。用腳走路總要走到一個目的地,這樣“步”字又有了地步、境地的意思。 在古代,“步”字還是一種長度單位:古人以舉足一次為一跬,舉足兩次為一步。所以古人在估量距離時,也常說走了多少步。比如成語之“五十步笑百步”。 (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