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捂緊“錢袋子”。 人老了,有錢才有底氣,才不用看兒女的臉色。 村里的王大爺有四個兒子,平常都是各顧各家,不怎么往來??勺源蛉ツ甏謇锔懔苏魇?,王爺手上有了一筆征收款之后,家家都搶著要給兩老養老。 思來想去,王大爺決定出錢聘請兒子和媳婦老兩口當看護。每家輪流一個月,負責采購生活物資、生病時陪護,以及搞衛生,一應開銷從征拆款中出,還另外給一千元工資,誰不來誰就不能得工資。如果有生之年,征拆款全花完了,再由四個兒子平攤生活費。 原本想著直接分錢的四兄弟這下有點“傻眼”了,但想著贍養父母還能領工資,也就欣然同意了。 王大爺的做法既養了自己,也顧及了兒女,比起那些直接分錢,或者把錢當作遺產來處理的人,實在是省心省事太多。 人老了,兒女再親,也不如錢親。 兒女們都有自己的生活,能夠拿出錢來贍養父母,并不是個個都隨時拿得出來。就算把父母帶在身邊,也只是最基本的管吃管住,至于吃好穿好那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 再者,即便兒女不差錢,但因為婆媳關系、翁婿關系不和,也很難甘心情愿地出錢贍養。這種慪氣的日子,同樣不好過。 總而言之,只有自己有錢,才能從容應對一切。所以,人老了,不要只顧著把錢留給兒女,留得再多他們也不一定會領情。倒是先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了,不讓他們出錢出力,才是最好的“疼愛”。 02 少做“人情”。 “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似紙張張薄?!?/strong> 人老了,也就人走茶涼了。很多關系都淡了,很多“人情”也不必往來了。 小時候,跟著大人去走親戚,感覺走了一家還有一家,多得數不過來。等到自己成家立業,卻越來越覺得,要經常走動的親戚就那么幾家,輩分相差太遠的親戚,慢慢地就不再往來了。 加上有的人遠離故土,好幾年都難得回來一次,聯系就越發少了很多。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后輩們有的有出息,有的沒多大出息,經濟上的巨大差別,成為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彼此都只能心照不宣,能不往來就不往來了。 人越是年紀增大,越是要看清這些殘酷的人生真相。記憶里那些溫情的畫面,也許,再也無法重現了。 和自己平輩的人,也都漸漸老去,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就算張羅著要聚一聚,也還得看兒女們高興不高興。 對于晚輩們,兩代人之間不同的生活理念、消費觀念,也讓“人情”往來產生隔閡。老一輩人 講求“禮數周全”;年輕人講究“怎么方便怎么來”;就拿封紅包來說吧,老一輩人非得要親手送出紅包,才覺得喜氣,但年輕人,常常用微信紅包表達心意。 所以,人老了,就別再想著處處做“人情”了,別人并不領情,還會讓自己難為情,何苦呢? 03 別浪費時間。 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最富余的或許就是時間了。 退休之后,原本用于工作的時間,多半用來做家務,幫兒女帶孩子。似乎,只有讓自己的時間產生一些實實在在的效應,日子才沒白過。 于是,很多老年人成為了跟隨在兒女身邊的“保姆”,為了傾盡所能,不惜老夫老妻分別待在不同的城市,一年也難得見一面。 就像前不久朋友圈刷屏的一個畫面:頭發花白的老兩口,終于再次見面,他們緊緊地抱著對方,不忍分離。因為老爺爺身體不太好,老奶奶擔心這將會是最后一次見面了,他們的臉上掛滿淚水,面對即將到來的再次別離,毫無辦法。 父母為兒女操勞一生,本應在晚年盡享天倫。但舍得為自己花時間的老人,卻很少。 他們總以為,能多做一點是一點,能多省一點是一點,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兒女。卻不知,兒女們終有一天,應當自己去闖蕩,自己去承擔生活的一切。 所以,不如趁身體尚好,趁腿腳還靈便,老兩口一起去走走看看,品美食、賞美景,樂享生活吧。 又或者,就一座小院,兩個人三餐四季,煮酒烹茶,靜享流年。 別再把時間花費在兒女身上,別再讓時間寫滿無聊。緊緊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和心愛的人,一起慢慢變老。 04 結束語: 人老了,該為自己活一次了。 不管有錢沒錢,都別再慌慌張張,憂心忡忡了,學會對他人“摳門”,實際上是對自己的愛惜。 這一生,誰都不容易,不要一輩子討好別人,卻忘記了取悅自己。 將目光轉向自己吧,福氣也才會慢慢聚攏過來。 作者:如風輕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 |
|